登录

《自入南与二陆丈游知其为侍郎族也小陆丈除钦未拜命而大陆丈丙午六月既望赴德庆 其二》宋曾丰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曾丰

《自入南与二陆丈游知其为侍郎族也小陆丈除钦未拜命而大陆丈丙午六月既望赴德庆 其二》原文

郡有宣公集,焚香手自翻。

要酬民所望,须践祖之言。

牛岂嫌途坦,鱼那厌水浑。

不将渔废牧,亦足报君恩。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丰在游历南方时,与侍郎族的两位年轻人(小陆丈和大陆丈)交往的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曾丰作为一个儒者,以读书、教书、治学为职志,为民祈愿,励行儒家孝道和清廉的政治理想,内心满怀着敬仰之情,为大政所需的道统要有的正人心以奠定君道基础,欲达到全人国家的目的而乐此不疲,赋与这种大政以极高的价值。

“郡有宣公集,焚香手自翻。”开篇两句点明了曾丰的身份和此时此地的情况。郡中藏有先贤扬雄所著的《法言》这部书,宣公集就是这部书的汇集。扬雄是西汉的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他著的《法言》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扬雄的著述是儒家的思想和著述方法,而儒家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学统,所以,郡中藏有这部书就意味着郡中的官员都是接受过儒家正统教育和思想熏陶的。因此,这里的官员在治郡过程中也必定会遵循儒家之道。读书须有所明、有所悟,自己不能理解、不会领会的就要亲自翻阅、品味。一个“翻”字将曾丰求贤若渴的心情表露无遗。“焚香”一词常用于表现对经典对知识的虔诚态度。于是这里又蕴含了这位主政官员尊重儒学之道并力求去践行的心意了。

“要酬民所望,须践祖之言。”表达的是郡中的宣公集可不仅仅是用于欣赏和保存了。这一联通过总结了主政官员个人的治学目标或者理想治术的核心原则就是古人所讲的以道事君。“要酬民所望”,主政官员须在任期内竭力以“酬民所望”为自己的施政指南,满足人民大众的合理需要。如此而言就寓含着以下的孝悌忠信和仁义礼智的含义在其中了。总之这看似简短的两句却含有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理念在里面。“要”在此体现出对儒学思想的独特运用。这一联除了体现了儒家的仁政理念之外,也反映了作者治郡所需遵守的两个基本原则。儒家将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等视为做人、为学、从政的根本之道和终极目标。“践祖之言”,便是个人人生、事业的基本准则与指导思想。

“牛岂嫌途坦,鱼那厌水浑。”这两句运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一是用《孟子》中孺子入井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爱民的愿望;二是用《左传》中曹刿论战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公正行事的原则。“牛岂嫌途坦”这一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中孺子入井的故事:一次孟子见到有人落井而无人援救,就对滕文公说:“今有受人之牛耳而为之死者,如之何?”意思是说有人接受别人牵来的牛就去为别人而死,那现在有人替你管理国家就想去为政而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呢?所以现在一定要施行仁政才行。“鱼那厌水浑”这一句则是借用曹刿论战时所说的名言。《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鲁国进攻长勺的曹刿与乡人都不愿随军出征。原因是乡人厌水浑则游之,“是嫌水之浑也”。这句话是说鱼都贪恋清水而不嫌水之浑浊。因此作者说“牛岂嫌途坦”表示自己乐于为民效劳的愿望;“鱼那厌水浑”表示自己甘愿去担当为政重任的精神。总之这两句不仅用典贴切,寓意也很深长,将个人情感、治郡精神蕴含在其中的,让读者有所领悟的同时又不显呆板乏味。

最后两句“不将渔废牧,亦足报君恩”中,“渔”和“牧”都取其第一个意思:打渔和放牧。“报君恩”即回报君恩之意。这一联的意思是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去尽心尽力地治郡便是对君恩最好的回报了。这里的“报君恩”既表达了个人对君主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对君主的重用之意;同时更蕴含着个人以儒家之道事君尽忠、为民造福、报效国家的意愿与决心。“不将渔废牧”说明了个人愿意将自己的专长和能力贡献出来去为百姓谋求福利;“亦足报君恩”说明了无论自己的才能是否得以施展都将会为君主尽忠效力,无论个人功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