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寄题盘山云峰通济桥 其二》宋曾丰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曾丰

《寄题盘山云峰通济桥 其二》原文

通往通来无四旁,津梁未必不相妨。

吾行拗折津梁柱,尽放途人蹈大方。

现代文赏析、翻译

现代文译文:

通往通济桥的两旁没有阻碍的地方,桥梁在修建时也许不会妨碍到对方。我在修桥时把桥梁的两旁拗折起来,这样通济桥的两旁的津梁全部都打开了,大家可以尽情行走。

原诗第一句“通往通来无四旁”,这句描绘的是桥的周围环境开阔、通畅的特点。通来通去没有阻碍的地方,借以形容盘山一带的地势平坦,宽广无碍。我们再看后句“津梁未必不相妨”,原来是与桥的建设相关的,“未必不相妨”,可以体会到原来这些搭建着浮桥和梁木的地方并不宜于建桥。即使现在看到了一派融通开阔的气象,似乎水陆交汇、沟通四方的境地是不利于修桥筑路的,但曾丰却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第三句“吾行拗折津梁柱”,我在修桥时把桥梁的两旁拗折起来,“拗折津梁柱”,是曾丰修桥的具体做法,这也可以看出他修桥的决心之大。第四句“尽放途人蹈大方”,“尽放途人蹈大方”,“放”同放,放心大胆之意;“大方”是大路,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要让行人和车马毫无阻碍地踏上新路前行。整体上看整首诗体现出来的境界非常阔大。当然在追求阔大的境界中,并不排除带有某些野蛮质朴的气息,当这样的道路让当时的造桥人在给荒山开辟出了一条前所未有可以行走的道路。有了这个通路,“所以嗟来岳色久迷鸿,合借川声带蜀啼”。前路的惊心动魄处远超出于得心之不易的程度,“不可而归意若何”、“摩空当有新诗作”更增加了前路的不易和诗歌创作的新难度。曾丰修桥的豪情与决心之大以及修桥后通达开朗的境界更令人佩服不已。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的是曾丰在盘山一带兴修水利的豪情壮志以及他所期望的未来畅通的景象,是一首典型的充满野性气息的修路筑桥诗篇。在悠远的道路中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来谈何容易,它蕴含着古人的艰辛付出和无穷智慧,同时又需要坚韧不拔的决心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同时也展现出前路的漫长和不易。它既体现了古人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也蕴含着古人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这就是这首诗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