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曾丰
匪旦参兮伊夕枢,收藏名迹不容书。
史官强立功臣传,房杜无功功有馀。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曾丰的《送胡平一赴召》组诗,我特别喜欢。其六更是其中的翘楚。这首诗用典巧妙,语言精炼,含义深刻。
首句“匪旦参兮伊夕枢”,引自《诗经》中的名句,用它描绘召试胡平一的频繁与紧迫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此句一语中的,点出平一之被召,实在是当权者急于需要召用一个有才能的人去解决政务的迫切需要。“旦夕”之间,便到了“枢”这个关键之地,暗示着平一的被召是当权者急需用他解决政务的迫切心情。这一句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意。
“收藏名迹不容书”,是紧承上句而来的。试想,一个日理万机之人,哪里会有闲暇去留意历代“名迹”之类的事!那句“不容书”,却是用了一种“弦外音”“潜台词”,有引深一层的特殊效果。短短一句诗,就有多种意境蕴藏其间,也为下面铺垫了诸多内涵。
下一句是写平一的出发,“史官强立功臣传”。这一句是说朝廷命官胡平一赴召,肩负着史官的重托,立下治国安邦的功业,以弥补“房杜无功”的缺憾。这一句又与前一句紧密相连,胡平一肩负重任,立下功业,正是当权者所期望的,也是曾丰对胡平一的鼓励和赞许。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房杜无功功有馀”,对那些虚名无实、碌碌无为之辈是一种反拨。“房杜无功”是对时政的反讽,“功有馀”是对平一及平一当政者的鼓励与鞭策。曾丰写这首诗的时候可能还有另一层含义:当时有不少人自诩为“房”、“杜”再世,热衷于夸夸其谈而无实践之举,曾丰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空谈家”作了警告和讽刺。
胡平一的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形象就在曾丰笔下栩栩如生的显现出来。作者也由此推测了胡平一的将来的“辉煌业绩”。于是下片的末两句就喷薄而出,“总之朝廷期待他前功尽弃。”但读到这首诗,令我不由想起了北宋范仲淹政绩卓著的大名人呢?有了这句对历史的沉思,就有了俯察世间人生的醍醐灌顶之感,蕴含出一种政治的寄托和人世的感慨。而最终也只能是在一首送行的诗歌里蕴藏一些弦外之音罢了!如此读来甚是痛快!诗人却不愧是诗人啊!大赞几句:这就是宋代诗歌婉曲含蓄的美吗?把文字玩弄于股掌之中!让我们阅读诗歌也能多一些艺术的享受吧!好了不说了吧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