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曾丰
春初弄色取知音,旁午尊前献孔壬。
紫守不坚红更怯,风来无度雨仍侵。
莺狂犹妄起羞口,蝶老未知求放心。
解道不如归去语,得非知礼识机禽。
晚春告游人
曾丰
春初弄色取知音,
午酒尊前贺舜民。
紫守虽然颜色固,
风来雨去倍愁侵。
莺儿虽然心欲狂,
蝶儿还是悠悠荡。
归去好语诚不恶,
莫为声利害春心。
这组诗的首联是说初春百花争艳,但愿有人来欣赏,便也达到了“知音”。酒宴的盛会上,宾客络绎不绝,频频举杯祝贺主人。首句“春初弄色取知音”,这一“弄色”一“取”,把“初春”和“春色”拟人化,十分生动,同时暗指当时人才辈出。酒宴的场景正如《孟子》中所说:“当是之时,天下之士,其倾听也,若望绝尘也。”颔联是说紫守虽然颜色固如金石,但风雨无情,仍然令人愁苦。紫守是古代宫中一种官妓,这里借指花。花虽艳丽,但禁不住风吹雨打。诗人借花写人,借物喻事,说明世上荣华富贵的事物都难久长。曾丰曾因主张革除时弊受到政敌的弹劾,此联即寓含深意。
颈联写莺儿和蝶儿。莺儿虽然心中狂乱,却羞于起飞;蝶儿还不知道寻求放心。莺儿、蝶儿是诗人自况。当时他们都还年轻,未来可期,故以莺儿、蝶儿为比。上句是写自己即使将来无法扬名,也不会怨天尤人;下句却是说自己现在还无动于衷,还在求索。这就是所谓“知在己为重”。这里透露了自负之意,这和陈师道及辛词中张元斡的心态是相同的。这一联实际上也是对那些自诩为知音者的答复:我不只是羡慕那些能够回归故乡的人,你们这些沉溺于声色之徒、得志猖狂之人却不顾惜自己的大好春心——这是你们的丑态!“归去好语诚不恶”,一个“诚”字,充满了鄙夷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衬托和对比。通过衬托和对比,把莺儿、蝶儿的幼稚、轻狂与成人的老练、稳重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诗人的自况:在世上荣利纷争中,我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远的追求。对于表现主题有重要意义,旨在引归淡泊的心境和人生态度!本诗开掘见泉 ,味外有味 。获苏庠称赞(海枫对句也可就这些风虫吊德回答四个段落问题哦~不过加现代文的原译解释?希望进一步描述总体作品(表达思想、写作风格等)。这首诗似乎有意给读者留些余味:“解道不如归去语 ,得非知礼识机禽”是在对世事争名逐利之人发出的劝诫。作为政治革新派反对派的章台人物对此作了批判 ,留下了极为强烈的印痕;但在当今急功好利的社会里却也正好作为反面教材而发挥作用呢!诗人借物喻人、借事喻理、寓意深刻;以清词丽句作比喻表达深意;是他的艺术风格;而抨击时弊 ,归隐淡泊 ,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则是他的思想特征 。这样的作品不仅使人读来兴趣盎然 ,而且掩卷之后余味不绝呢!这也就是他诗歌之所以流传久远的原因之一吧!总之这首诗作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尤其是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素材 ,用以说明在遇到急功近利的诱惑时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和行为方式为好 。所以 ,我们不能小看这首诗作哦~”
译文:初春百花竞相开放,希望能找到知音者欣赏;酒宴上祝贺主人政绩突出。花虽然颜色坚固如金石,但风雨无情仍然令人愁苦;莺儿虽然心中狂乱却羞于起飞 ,蝶儿还陶醉自我没有察觉危险的临近;会有人对我说不如早点回去吧,这是那些追逐声色的人明白了礼节 悟到了机敏以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