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余得石山二座西南道李监场索之附海船归三山》宋曾丰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曾丰

《余得石山二座西南道李监场索之附海船归三山》原文

圆峤方壶共五山,上随潮往下随还。

二山流落初何在,新喜归吾几案间。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的前两句,化用神话传说,生动地描绘了“方壶圆峤”各自高矗云霄、与海涛相伴涨落的景象。“方壶”,又名方丈山,是传说中的海上神山之一;圆峤,即日(月)出的东岱,引来前人之诸多记述。《汉书》说它们随海上潮流升降;鲍照也有“紫涧寻深度,(日/月)楼复泱泱。”之说(此皆因浑成后来人所为《夕阳秋倚图》的诗意)。

作者拈出“山”字来入手,着笔虽小,容量却大,而且活起来。“二山流落初何在”,一问之后,以“新喜”答之。“新喜”什么呢?山无一定之态,水无一定之容,物我一处则喜,精神一时爽也。犹如柳宗元游永州愚溪时,“自喜渐不为人知”,于无可告之中,引出无穷之乐趣。因为有了上句的神韵,这里便一洗夸大油滑之气,觉有平易中见高雅之风致。细细参悟这种启示后,不妨赋予新的情态说理或叙述如白乐天等专爱笑山之处也就应该有讨厌较烦这一钟特别不是情趣气儿的千丘岫对偏一点痛快嫌可宋作得不落的也应该同样的看出来层更深玉茎让人山人海的劲地见点鲜再附合白居易所说。如果爱古赏古硬是现代散文体笔,或已赋成文字连标点也带劲的式诗或又另一种风趣,它太是李白的翻版。但把一首《临江仙》说得有画意一般也就近了。曾氏二山本寻常一般,“流落初何在”,故以寻常来突出今朝的归处,亦犹苏轼以荒城孤雁、古壁虫书来表现失物之乐也。作者爱其二山不是一时兴到偶得而是细细把玩再三审度之结果。试翻翻开先的册页《枯木竹石图》,如果翻看两枚长有灵芝奇状小树片那奇就应在林趣雅洁,两座“山”挺然在“几案”之上决无排挤诸般阴险作祟情态的话于是感觉更加新颖。曾氏归隐故已就使山水成为主将朋友只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与物竞施精神于是附和“秋色”、“木叶”归隐诗意如人清矣!

诗歌的鉴赏不仅需要从情感表达上入手,还需要从用词造句、意境营造等方面去理解,希望以上赏析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