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王炎
处士幽居安在,荷花十里西湖。
无谓一池褊小,以人为重何殊。
现代文译文:
隐居的处士在哪里?荷花十里西湖旁。 人们认为一池荷花已经足够美妙,可是处士却认为它是那么的微小。
赏析:
首句即设问,也是点题。“处士幽居安在?”追根究底,究竟在何处。这一问使全诗产生不寻常的反常理效应。正因为这样一问,才将读者的注意力和思绪牢牢抓住,顺着这种轨迹发展,诗人就将读者引入“荷花十里西湖”的美景当中。同时,“荷花十里”寓处士幽居之幽静。
“荷花十里西湖”是诗人的回答,也是诗人对处士幽居的赞誉。在西湖那么美那么大的荷花丛中,处士的幽居环境是多么的幽深多么的美妙。在这里,诗人用“荷花十里”极言其幽与美,而这种幽美却是在不夸饰前提下进行的。这一句所用的极言其多的词“十”和“里”,就已经限定了“荷花”的数量和范围,也就在不夸饰的前提下极尽夸张之能事。看来诗人颇为自信地把“处士幽居安在”中的“安在”两字一语带过,足见其大言不惭了。这在前人诗歌中是不多见的。
接下来诗人又进一步从“无谓一池褊小”写起。“无谓一池褊小”,本来不该引起那么多思考,可诗人却由此展开了联想,以“人为”两字下得很有深意。“人为”之言,即含有人以为如此的意思;“一池”偏小,而“人为”之重如此,那么它就能产生许多诸如幽深、美妙、难于言传等意蕴无穷的联想。这一联是全诗的关键,它把一个本属寻常的问题提了出来,把它寄希望于盛夏热恋莲花“者”“双鹤”“家人方桂叶之纫裳, 清芬溢夜襟以妙琴之美援 ”登腾意境之间也是切贴而自然为第二联省略了一系列的有关人作文的内容作出了答复作为山中千年福地的长生茔地的所在的奉献尽了,“半岫吞旦照有余之咏形唯尺壁不容寸地”而其神韵则永存。同时,“人为”之重也说明“白莲池”不是一般的池塘、水潭或荷塘、莲池,而是具有深意的所在。所以下文接着就写它的神韵、功用等。
此诗通篇用赋体,语言朴实无华,却把一个貌似很平常的人隐居一事写得气象不凡;笔墨经济简洁,而效果明快显著;又由于融神韵、奇特境界等美学观念为一体,境界优美,显得超逸动人。至于引用汉晋名流来盛赞这一荷池清景,也就十分切贴而又无可辩驳了。最后再从下句点明七月十五这一日子发端写景和诗人的感慨,“案竹悲歌遂不胜”,一方面流露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不满和慨叹,也给这一清景收束了尾;另一方面则以景作结,着此一事一笔给诗歌造成了悬念与暗示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味自在其中。且把兴观群怨大义所归的意思落实到了风俗民情一事上来,于此可以看到知入又知出通达者的境界。“恐民虽终俭岁逢场竞三时上竟爱湖边绿衣长,难于空野狐兔藏。”是啊!这种胜景即使人人能空野居而去观看而不做有碍大自然美体维护之事呢!这样美好的景致不仅在《宜州杂诗》中不可多得就连一些以描写自然风景著称的诗家词客也难寻觅呢!所以诗人有“能事未了”之叹呢!这从另一角度说明宋代广西宜山地方确实是个风光旖旎的地方啊!此诗是王炎为酬答友人马宜之而作,所以对白莲池的描写也特别着力罢了!
全诗从不同侧面着笔,或写其幽深之美;或写其神韵之美;或写其功用之美;或写其超逸动人的境界之美;或写其难于言传的意境之美;或写其风俗人情之美等等。由于诗人笔墨酣畅、超逸动人、耐人寻味等等特点,所以此诗确实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呢!
此诗题作《和马宜州卜居七首·白莲池》而实际上却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要形似更要求神似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