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王炎
池上木芙蓉,晓寒摧折之。
绿叶未尽雕,红芳已先萎。
空得拒霜名,憔悴不得持。
人生亦如此,荣盛须及时。
少壮不久留,老疾仍相随。
腾腾当任运,惨惨徒自悲。
万古同有尽,华颠无再缁。
及今幸强健,不乐将何为。
拒霜花
宋 王炎
池上木芙蓉,晓寒摧折之。
绿叶未尽雕,红芳已先萎。
空得拒霜名,憔悴不得持。
人生亦如此,荣盛须及时。
少壮不久留,老疾仍相随。
窃喜我未老,岂畏霜后衰。
名花亦示喻,日月共参之。
一旦朱颜改,甘被秋霜欺。
想起长安送雁塔头老僧,年年惟作秋天客。可惜元龙湖海豪气顿,无复少陵忧国色。人言此花最拒霜,霜前水国空无光。我花本是无情物,似劝行人惜晚芳。
此诗前四句以木芙蓉之由盛转衰,喻人之一生荣枯有常,不可违时逆运;中间四句则进一步表明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末四句则是表明作者对荣枯、生死、祸福、顺逆的泰然和乐观态度。人生在世,如过眼烟云,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只是过眼云烟,惟有健康才是最实在的。因此诗人虽然已经“强健”,尽管是华发苍颜了却还是不伤不悲不畏惧衰老与季节的变化!月落天明是每日规律,树木枯荣有季候演替。宋以后皆称女色为艳色“芳年难久”,“美人迟暮”,每每又总是生存无奈遭忌之痛:宋代胡仔的诗曾曰“便作风流会馆无妨羞,在仕何必钻牛角,掉头容易忤门生,敢笑开姑犯请约?”因善佛老的宋人生理解脱及逸居之美使之讲究实在生存直返大道。(皆是中国绝妙的循环妙论与范氏势用心理无穷的小市民倾向--网个洞去繁译汉----)
此诗语言质朴流畅,比喻自然贴切而富有情趣。诗人以花喻人,寓意深长:既表现了花之拒霜的特性,又表达出对荣枯、生死、祸福、顺逆的泰然和乐观态度和对人生哲理的精辟见解。
译文:木芙蓉在池塘上绽放着,经晓寒的摧残开始凋零了。新绿的叶子尚未完全掉落,红花已经萎蔫了。只落得个“拒霜”的名声,实际上花朵已凋零憔悴。人生也像这木芙蓉一样,应当在荣盛之时珍惜时间。年轻力壮时不应久留于荣华,因为年老体衰时,病患也会跟从而来。要安闲自在任运处世不必过于自责凄惨。古今万事万物都有尽期。万一失去了鲜艳的颜色(按即秃鬓欲白之时),再也没有转黑变新的时候了。(所以)今日的幸运在于身体还很强健,假如不是这样,不乐又有什么可做的呢?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以花自喻,慨叹年华老去,有志难酬。诗中“拒霜”即“十月芙蓉”,比喻人的晚成,“空得”说明并非真正“拒霜”,只是花开较晚而已;“荣盛须及时”意即必须抓住美好的时光有所建树;接下去的两联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面对韶华易逝、壮志未酬、年华老去、有志难酬的感伤。“万古”一句递进一层,“变”和“再”互相呼应:由于时不我予的限制,“变”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变”指岁月如梭、时序轮替;“华颠”意即容颜已老、发际灰白。“终于是不足”,这里边凝聚着诗人在抚事忧国之情背后的难言之痛与慨然放任自支之心.同时也向劝诱世人奔竞于仕途财窝者投以否定的一击.读来使人如聆智者之言.颇有警世作用.又因其拈出“万古”一语出语不凡.遂使全诗格调高致.令人难以忘怀.总的来说.这首诗艺术造诣相当高超.不愧为古代诗苑中的一枝秀葩.诗人自己一生的抱负也主要反映在这首诗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