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张榘
莫说南朝胜概繁,祗今近郭已江村。
台荒浪纪曼花坠,事往空余古意存。
瓯缺正缘轻纳景,鼎分谁谓不如孙。
滔滔千载兴亡恨,尽付凭栏对月樽。
雨花台
张榘
莫说南朝胜概繁,只今近郭已江村。
台荒漫纪曼花坠,事往空余古意存。
瓯缺岂因轻纳景,鼎分谁谓不如孙。
滔滔千载兴亡恨,尽付凭栏对月樽。
这是作者登上雨花台所写的一首诗。南朝(宋、齐、梁、陈)的覆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令人在目睹其遗迹时,不由自主地发出兴亡之叹。在今天看来,这些令人扼腕叹息的陈迹,已经成为一座有着警世作用的雨花台。 雨花台早已成了古今兴亡的象征,古往今来,多少英雄都已跃然而出,在他们的指挥下,有多少历史的乐章都在这里奏响过。登临此台,不免使人心潮澎湃,油然咏叹万千。但是今天看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铁马冰河的壮丽图景,而更重要的应该是把高尚的思想、崇高的情操都熔铸到这首“兴亡之歌”里去。不要让沉重的哀叹压抑着人们向上的豪情。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莫说南朝胜概繁,只今近郭已江村。”起笔用疑问的形式,既流露了对南朝的兴亡的感慨,也暗示了对金兵破坏造成的近江村的不满情绪。这样写,就自然地把读者引到雨花台这座古迹的氛围中来了。 “台荒漫纪曼花坠”,作者登临雨花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荒凉冷落的景象。在这广袤的土地上,杂草丛生,蔓草蔓延;乱红侵江,无复有当年那种登临纵目、赏心悦目的盛况了。“漫纪”二字用得相当传神,具有很大的容量;它凝聚着诗人久蓄的慨愤之情;更不必说在那时候是有大多数的人民丧失了自信心(对汉族王朝的)。三、四两句以寄情遥景为过渡:古代的故事还清晰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以前这里发生过什么大事呢?只有那空虚的古意在人们心目中萦绕着罢了。“空余”二字以虚字领起,显得情韵悠长。以上四句是诗人登临所见到的景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瓯缺岂因轻纳景”。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此话涉及到一个故事:在南朝宋文帝年间有位著名的书法家孔觊,他在乘船经过雨花台时感叹道:“我情与子,终始不渝。”表达了他对雨花台的深厚感情。这其中似乎也流露了某种历史评价在内。“瓯”,指陶器。“岂因”二字即“不是因为”之意。“轻纳景”,是说自己不是轻易地让敌人的侵略所逼迫而灭亡的。“岂因”与“纳景”相结合就反映了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鼎分谁谓不如孙”。南朝亡国之际(公元587年),隋文帝灭陈之后曾在雨花台建避暑行宫。有位名叫孙思穟的人上表隋文帝说:“鼎分南北,正由主上龙飞淮海之间;地居二州,便应首翦豺狼根本。”“鼎分”,指南北朝再度分裂(东魏改称北齐,西魏为北周)。这句含着深厚而强烈的愤慨。这句话是说:那些为历史上重大事件的改变或变迁所做出的人们却浑然不知事实的根本真相而有背常理的两端之事就此便油然而起对比见出了——一件也是所免不了出现的冤狱一幕历史悲剧也许就被合理而又理所当然地转化为一出家国情长的暖色悲欢了么!读到这儿正是我们的政绩或重现一二了! 最后两句“滔滔千载兴亡恨,尽付凭栏对月樽”。诗人面对着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和雨花台这一古今兴亡之地的古迹以抒发自己的感慨:千百年来多少兴亡之恨全都被诗人以凭吊所度过的诗酒流连、忠良人物的壮烈奇传灌入酣觞水止过滤。——就算心中间仍保持着半潭幽抑之意去责斥烽火欲前的悲伤罢了……思绪往复绕回的主题充斥于人们耳鼓的都是属于赞美民族兴旺历史潮流激荡所产生的震耳鼓鸣回声而已。因而也就在无意之中描绘出了中华大地江山无绝、人事未已、长江后浪推前浪、世界总是要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生动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