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次韵李举之玉霄亭》宋曾惇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曾惇

《次韵李举之玉霄亭》原文

亭据城央一径开,仍标兰芷出蒿莱。

诸峰合沓云边出,大舶岢峨海上来。

已办酒池供倒载,可无舞袖看低回。

风烟正赖君弹压,时遣诗然为剸裁。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玉霄亭,在今湖北钟祥市东皇甫山东麓。据亭而望,皇甫山如龙蛇奋舞,气势不凡;而俯视城中,则如一盘旋于山脚之城。登高远眺,又如入广袤坦荡之境。这是诗人置身玉霄亭,极目千里所获得的印象。诗的首联就着重从这背景上写。

“亭据城央一径开,仍标兰芷出蒿莱。”首句写玉霄亭的地点,它位于城区的中心,四周一片开阔。次句写亭子的结构,由蒿莱野径而进入兰芷清芬的玉霄亭。兰芷是亭外周围的环境,一径开则点明此处不同于别处的环境特点。这些描写不仅把兰芷作为亭外环境的背景,也表明此亭是一座兰芷萦绕、清香四溢的建筑物,与外界隔绝。从而兰芷便移为清香馥郁的人格化身。人要在世独立不移的追求,亭也就有了人格化象征。“一径开”三字也写出了诗人初到时的惊奇感:这小小的亭子能通向无限美好的境界,它敞开怀抱接纳一切。

颔联继续写亭子所面对的景象。“诸峰合沓云边出”,是就山景言,写出连绵起伏的群山在白云缭绕中时隐时现的情态。“大舶”一句是虚实结合,既写海边岩崖峻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承先启后的纽带作用(象可揭四夷),也暗示自己对封建科举不专一钟情时刻留意方向的无时或定之意(和它的此时规志形的忠题结合为这一实有旁鹜漫疑的生活有所寄托)。这一联通过层层烘托,把一座具有文化气息的亭子烘托出来。

颈联承上两联写亭子的“兰芷”,一转一折又从侧面写出纵目所见的景象。“已办酒池供倒载,可无舞袖看低回。”前句写自己已置办了美酒,常来此痛饮。“酒池”典出《吕氏春秋·古乐》,后常用以形容豪饮。“倒载”是载倒放倒的意思。后句是说在这里可以欣赏歌舞低回之声容。这是以想象中的乐事来表现对兰芷的依恋之情。

末联又以“风烟”照应首联“城央”二字,总收全篇。“时遣诗篇为剪裁”,是写自己常来登临吟咏之事。又从实写中翻出一虚笔,增加了余味。一方面表示自己写作水平低,离不开举之“推敲”字句锤炼琢磨(自己就是这样不自觉地提高),一方面又是由于身处国家乱离之际、个人多艰之秋才如此倍加珍惜罢了。临别留辞一场大体如此,也只有作者那样的瘦梅贞松才有这样说的权利——作品也要自我举荐那修辞的花木要有他人说的权力;那人惟自己拔穗而起意的人才无一言论这不是理学走向后世戕性虐己思想才流行不已的最著名论断实例之一(此外最明显如清儒反古人的各种理学精神训诫)。所以尾联还表达了对自己时代的感伤和对自己行为的规劝的意思。

此诗写景高远,意韵深秀,寄托高洁,词少而意丰,确实堪称“无一字无来历”(清人徐增语),“情词兼胜”(清人陈起编《江湖后集》卷一五所录此诗题语)的佳作。

译文:

玉霄亭建在城区的中心,一条小径从这里延伸开来。亭子旁边长满了兰草和白芷,仿佛它们是自群蒿中脱颖而出一般。环绕着亭子的是层层叠叠的山峰,这些山峰好像是从云彩簇拥中升腾而出的一样;远处的大船好像是从高耸入云的山峰脚下驶来。准备好美酒池中的佳酿以畅饮抒怀,或许可以无歌舞之舞却值得慢慢欣赏。国家兴衰、世事更迭都仗你这样的诗人来弹压了,你常常遣诗篇赠我如同刀斩斧截一般为我指出方向。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