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送邹子之浙中访迎张子》明何景明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何景明

《送邹子之浙中访迎张子》原文

此去寻张子,东行指宋畿。

秋城怅独往,春棹好同归。

雨外吴帆重,江中越岫微。

平生壮游兴,送汝益翻飞。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送邹子之浙中访迎张子

明代 何景明

此去寻张子,东行指宋畿。 秋城怅独往,春棹好同归。 雨外吴帆重,江中越岫微。 平生壮游兴,送汝益翻飞。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写寻友的过程及别时情绪。其重点并非写行程迢递之苦,而在于从友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使自己的理想和情致得到承续。明朝大思想家李贽在他的书简中曾经以友人之精神概括其人,说:“邹谦之(邹迪光)之为人也,其视邹望之(即邹望),一在衡阳,一在湘潭,何异友鹤,友象,友麋,而皆可当友石乎?”可见此诗的主题之一即在于此。

首联写友人要去寻找张子之事。“寻张子”,交代了此行的目的;“东行指宋畿”,则说明了友人来自西边;“宋畿”为古称,虽不同于现代的某某地区,但亦可理解为人地两不相识而仅知对方名字时的无法接近的距离感。“此去”两句虽然意思较乱,一时无从解释。然而东去寻访迎张子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应当是十分明确的。宋、浙相距不远而不易见面而又非常想念对方的情形正如今日想念远方的朋友一样,“怅”字泄露了这种微妙的感情。按“东行”就不应再说“此去”,此系错综言之。“此”字承上句转折。一“指”字说明东行非公事而有意为之。诗无须交待具体工作内容,只要把情景写出来就可以了。清人吴乔在他的《围炉诗话》中特别提倡这种不必作具体交待的写法,称之曰“诗家口吻”。这句写的就有这样的特点。“秋城”是何景明诗中的常有名词,也是他对北京的称呼之一。当秋天而草木摇落的时候,他在其他诗里自称为“秋城”,送友人作客金华亦属此类情形。“独往”则说明“秋城”之情未免有所触发而颇有枨触。正因为如此,故友人才决意去金华访问迎张子,和他在金华共作短途的归去来兮。这种归隐的态度对诗人来说也是极为自然的。

颔联两句说明友人此次行动的计划和目的。“春棹好同归”,是从“东行”而引出的结果。春江水暖,破冰开航之时;小船正宜于孤行客,“好同归”包含了友人间情谊不减春江水长而又各得其所的欣慰。“春棹”亦可指预定的行期。虽然眼前离别甚久,但是希望重逢就在不远的将来。离别在即,复见何难?——古人说过“两两相逢意自新”,又说“今朝四海一身在”,所以这种离别正见出他们的洒脱和自信。

颈联写友人行程的景色。“雨外吴帆重”,是友人撑伞送别的一刹那所见。天际烟雨笼罩江帆,景色迷蒙而略带凄迷。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写照。“越岫微”则映带下文寻访之事,写越中山区峻岩叠翠,蜿蜒若曲抱的形状(暗合迎张子的情形)。又暗示友情既坚如磐石而又风情地万种而近于娟好的景况和情节,益显诗人见友人之刻意愿详其行而又感到有尽言的难能可贵。这里意远趣多,不言而喻。“江中越岫微”一句也可见诗人构思的细密和情韵的婉曲。

尾联即前文之回顾而兴发更远的壮游之念。“壮游兴”指此行所由起因的对友人的情思的憧憬。旧有的雄心与素志又重被激发出来了;平生燕赵萧条蓟门越秀的大游“翻飞”之意如空中雁行而又期待不已!这首送别诗并不纯是一腔依依不舍之情或诉述别后的思念之苦;而是更多地遥忆在行的向往所在而自表倾慕不已。从诗中可以体会到何景明对生活与自然的认识都相当深刻了;他的洒脱之处就在于能于知交零落之时而不掩其乐群之情,并由知交写出自己的性灵来;因此他的送别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