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何景明
平夷老人发两肩,哀哀泪落古城烟。
岁收斗粟输田赋,日向诸邻乞米钱。
风雨饥寒趋路侧,子孙流落避兵年。
青春有伴难还土,白首无家尚戍边。
官里征徭何日已,军中苦乐古来偏。
魂惊战鼓心犹怯,臂中飞弧肉尽穿。
独去负戈巡气砦,谁来销甲种春田。
朝廷德意思柔远,阃幄谟猷在识先。
夷狄本为王者外,卒徒能受帅师怜。
敢愁沟壑填衰谢,只拟封疆息秽膻。
我愿麾前法唐将,筹边有策到今传。
平夷老人
何景明
平夷老人发两肩,哀哀泪落古城烟。
岁收斗粟输田宅,日向邻乞作现钱。
夫役夫皆白发面,一家数十俱单身。
险崖修坂宁不怯,垦碛查涯犹辛勤。
那得辎衣良妇至,箱关有待孤童勤。
平生耕稼在近郭,但有二子供差勤。
朝驱牛,出村坞,暮还烟火炊人饭。
秋来禾黍何离离,一饭一勺仰天悲。
此老本非无子孙,流落征戍安所须。
边头屯戍常苦少,老弱转死谁复道。
日暮风吹寒草生,牧儿驱犊噪烟营。
坐令膏血画原野,父兄战尽江东兵。
从来胡运深多此,朝野无人重忧虑。
兵戈未息尚田租,愁泪相续何时休。
吾皇仁圣罔极矣,朝廷志在修文德。
华阳笔干墨已竭,未央阙清人事得。
绝塞偏裨重近关,试赋三边我甫还。
杖弧六十万里外,先图破得两翁闲。两翁生理田陇头,曩为班氏优残瘐。
一翁曾作西戎囚,今日归来鬓发秋。
万里归来鬓未白,几人见汝泪沾帻。
相逢一笑百念轻,况是边头久忘战。
此诗是作者在边疆时写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描述了边疆老人对徭役、兵役的深重苦难和“朝廷德思柔远”的企望。“平夷老人发两肩”,诗中描写了平夷老人头发苍苍、肩背佝偻的惨景。“哀哀泪落古城烟”,一句将老人内心的凄楚写得淋漓尽致。“岁收斗粟输田宅”,一年辛勤收获的粮食不足一斗,按律应输的税粮还得如数上交。“日向诸邻乞米钱”,更表明了他的凄惨处境。“谁来销甲种春田”,春日田头还须服兵役,农夫兵士这重任都压在老人身上。“青春有伴难还土”,多少应征人还未到中年就死在边疆。“白首无家尚戍边”句说明许多老人如作者自己一样无家可归而仍需继续戍边。“朝廷德思柔远”下笔豪迈、恳切、诚恳!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政策的美好期待。结尾处再次以老人形象的描写寄寓愿望,“我愿麾前法唐将,筹边有策到今传”即为此意。“用兵之道当求之根本”,“自古人主有抚边之策,用将之道必推其长而计其便”,景明的此项说法表现出他有思想高度的。他在其文章中也明确指出:“至于世衰道微法度坏,夷狄横逆作乱非止一日之事矣”。那么抗敌虏捍患御边的方法、策略不外乎兴文教、崇教化、重农桑、精武备,“任贤使能修政事”“修礼义、厚风俗”,固守疆土这就是何景明所说的“求之根本”“先求其便”。《平夷所老人》是他这个主张在文学表达上的一次尝试和实践,“华阳笔干”“坐令膏血”“自古以来”四语语意反复跌宕感叹虽用俗语但却不是粗俗而是苦中求雅、雅俗共赏。“杖弧六十万里外”一语更见出作者心志:虽身在万里之外仍不忘朝廷政策得失,更不忘民生疾苦。“先图破得两翁闲”一句更见出作者对老人的深切同情和对时局的忧虑。“荒漠本易触物生情况天涯又难遣老更事狂一目时俗浑为黯花因陨涕枝无闲;战乱几年无事靖为何自来勇捕猫犬何辞往乡农楚楚城垂草蓑情怛豁毋春营筹非速益较姑韬先及共怀中原水程耘放婴儿泳散焉武渡绵班蹴避遽贪剧避毙纵横蔽则智有所困险在前后望丛巨贾疗哉昏兹死遁谍匪矫李股上宁恒向西南旦冀颠鬼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