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何景明
近得河南定,旋收东海疆。
元凶亲受缚,馀蘖远潜藏。
始失徐关险,终连郢塞长。
孤狸窥社稷,蝼蚁窃侯王。
清洛千营驻,黄河一苇航。
讵能逃汝汉,那敢傍嵩邙。
勇略传诸将,兵威借朔方。
中丞兼节制,上宰极扶匡。
霁色瞻宫殿,阴氛散渺茫。
凯音连报捷,献寿屡称觞。
天子开麟阁,群公奉柏梁。
中兴当此日,汉武是今皇。
怆往衣冠祸,哀兹盗贼猖。
缺戕悲相国,开网见殷汤。
格斗中原血,诛求海内疮。
犹须哀痛诏,可少治安章。
斟酌调元气,扶持立纪纲。
荐新行太庙,览政坐明堂。
不独歼豺虎,还应感凤凰。
苍生倚君相,拭目看时康。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何景明在得知河南平定的消息后,为表达对朝廷的感激和对时局的忧虑,同时对在朝廷中的友人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此诗共十六句,前四句先叙河南捷报的来之不易,表现了平叛战争的艰险和伟大;中六句,对收复河南后的局势予以分析判断,并对河南兵力作了夸张描绘;后四句则对朝廷表示感恩戴德,并希望朝廷能够继续励精图治,为天下苍生谋求福祉。
“近得河南定,旋收东海疆。元凶亲受缚,馀孽远潜藏。”四句开篇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听到河南平定的消息后的喜悦之情。“近”字与“旋”字,都表明河南平定来之不易。“元凶亲受缚”是指朱元璋在平定河南的战争中曾生擒叛军首领。“馀孽远潜藏”则是指那些未被平定的余孽,在河南平定之后,深藏不露,伺机再动。表达出了平叛战争的艰难和伟大。
“始失徐关险,终连郢塞长。孤狸窥社稷,蝼蚁窃侯王。”这两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容未被收复的敌人惶惶不可终日,希望收复河南这块地方而自封一方诸侯无望的焦急心理。“孤狸窥社稷”和“蝼蚁窃侯王”两个比喻都十分贴切传神。前者形象地描绘出敌人贼眉鼠眼的丑态,后者则形象地刻画出敌人欲壑难填的心理。
“清洛千营驻,黄河一苇航。”这两句用夸张手法描绘河南平定后的军营驻地。“千营”极写守备严密,“一苇航”则突出河面宽阔,进一步渲染了河南平定后的喜人景象。
“讵能逃汝汉,那敢傍嵩邙。”此两句写敌人无路可走而垂死挣扎的绝望心理。这里把敌人比作蝼蚁,把嵩邙山比作高墙大堤,说明敌人无处可逃,也无法依靠险阻进行抵抗。
“勇略传诸将,兵威借朔方。中丞兼节制,上宰极扶匡。”此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诸将勇敢善战、忠于职守的赞扬;对国家统一、政令畅行无阻的歌颂;同时希望能像中丞、宰相那样,尽职尽力为国家分忧。
诗篇后半部分一转前文沉郁悲壮之调,语言顿时开朗、激昂、振奋人心。“霁色瞻宫殿,阴氛散渺茫。”这是描绘朝廷大功告成后的情景:奸佞之徒受到惩处,国家转危为安,令人心胸顿开。这是诗人内心由悲愤转向欣喜、由低沉转向高昂的写照。
“凯音连报捷,献寿屡称觞。”此两句进一步表现诗人感恩图治、祈求国家繁荣昌盛的愿望。“天子开麟阁,群公奉柏梁。中兴当此日,汉武是今皇。”四句是对当朝皇帝的颂扬之辞。“中丞”、“宰相”再次出现,表明诗人希望继续辅佐朝廷的决心。同时也说明作者已经意识到当时的乱世已经有了中兴的希望。这种希望从诗人“不独歼豺虎,还应感凤凰”可以看出。“豺虎”喻指奸邪,“凤凰”则是象征国家的希望和国家再次振兴的象征。最后两句再次表达感恩戴德之情和对朝廷的忠心。
全诗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感情由悲愤至欣喜,内容由河南平定至朝廷政治,结构紧凑合理。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沉郁悲壮而又高昂激越。总的来说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