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弥逊
茶瓯唤起清昼眠,涧松岩竹谈幽禅。
秋曦忽随壮士臂,暮景已入诗人肩。
尘缘咄咄鱼吞饵,胜呈堂堂驹着鞭。
屐齿欲回还小立,隔溪明灭见江船。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在宋代众多诗僧的诗歌中,李弥逊与老禅诸上人的同游鼓山灵源洞之作,清雅秀美,宛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
首句“茶瓯唤起清昼眠”,如同邻家阿翁唤醒午觉的孩童,诗人用茶瓯唤醒沉睡的清昼,似乎让人看到诗人在山石上放声吟哦,与山僧一同悠然品茗的情景。茶瓯中倒映的缕缕轻烟,如同山间白云悠悠飘散,又如尘世的纷扰被暂时放下。一个“唤起”的“唤”字,颇见诗人闲适的性情,显然与他心有灵犀、意趣相投的老禅上人是契合的。
次句“涧松岩竹谈幽禅”,从诗人的描述转入幽静的灵源洞。诗人与老禅诸上人沿涧边小径行去,松风飒飒,竹韵萧萧。涧边幽静的岩壁、疏竹,正是他们谈幽禅的好去处。涧中几株松树,岩上一片竹林,都是他们谈禅的好去处。这里“谈幽禅”的“幽”字,似乎让人听到松竹之内的幽谷溪声和清谈之声。
三、四句“秋曦忽随壮士臂,暮景已入诗人肩”,“壮士”喻老禅诸上人,“诗人”即指诗人自己。壮士臂伸,而暮景已入诗人的肩背,时光荏苒,岁月如流,人生易老。这里“忽”字、“已”字,以时间的转换,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淡淡哀愁和对老禅诸上人的深深敬意。
五、六两句“尘缘咄咄鱼吞饵,胜呈堂堂驹着鞭”,化用杜牧诗句“尘缘已尽”“世网多靦”而别有会心。所谓“尘缘咄咄”,借以说明不论鱼吞饵还是善缘的难得和无缘;对于有心参禅礼佛者来说,“堂堂驹著鞭”也不妨看作是梦中呓语,念珠黄叶而已。因此尘世的种种多像游鱼那样抛却鱼饵吧!身在佛门之中,也不妨消极地应对尘世的生活,人生该有的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日子要过,既然这样,不如把命运放在自己手中去奋斗!
最后两句“屐齿欲回还小立,隔溪明灭见江船”,是诗人对老禅诸上人的谢别之词。此时他伫立在山径上欲行又止,望着隔溪的江船和明灭可见的江上渔火渐渐远去。这似乎在告诉人们:尘世中的生活虽然充满了无奈与烦恼,但依然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努力!
全诗通过描绘秋日同游灵源洞的情景,展现了诗人与老禅诸上人契合无间的禅悦境界和对尘世的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整首诗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寓意深远,颇具禅意和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