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弥逊
隔水楼台耸佛宫,缘云扪石得搘筇。布金地主空遗像,折桂仙翁失旧踪。人去远山留夕照,僧归晚径带残钟,眼中有句无人道,欲寄丹青恐未工。
以下是根据要求对《得仙亭》这首诗的赏析:
这是诗人访友未遇,循山路得登对岸楼台所写的。随着笔锋转移,描写从揣想中娓娓道来,像是在和老朋友推心置腹。首句“隔水楼台耸佛宫”,笔力峭劲,已引人入胜。佛宫遥对江岸,而楼台却在水中彼岸。对岸陆地,亦有佛宫,相对着此处江上的楼台,两者对峙对望,富有诗情画意。一隔水,一方陆地在水上;一在水中彼岸,一在水中此岸;富有立体感、纵深感。“耸佛宫”三字给水隔陆对景象以形而造的理的规定。远观近游,方显得彼此可游可登的可贵。从描写对岸楼台的句子里我们感到了彼岸的美和求知的迫切心情。水可以缘以横越,石可以扪以通过。“缘云扪石得搘筇”,讲的就是这个情况。“缘云”表现船行之高与登山方法之一。“扪石”言深入其中、探索以求之勤。“搘筇”以轻便长竹支撑步行工具进行探步、越渡等行为。“得搘筇”则写出发现目的地的难易与收获不小,等于说“得渡”。诗人由凭想象得到的形象而富有变化、曲折、生动的艺术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布金地主空遗像,折桂仙翁失旧踪。”上句叙闻知友人姓名的出处(一说指传说中广布施财主),下句叙友人登山不遇。“空遗像”和“失旧踪”表现诗人打听访寻的很虔诚。也是对我国千年文化的礼貌的应有表现。可惜“仙翁”已被遗忘多年无下落,“佛宫”还留“遗像”以有待诗人找寻的虔诚之意。他之寻访得仙,十分谨慎行事乃至未能办好帖是要作另外体会的。同时正是从这个意境中体味发现的甘辛及诗人的动态可有意思,余味盎然。
水路行之始信峰所留下的几道深深的辙印及其横斜的去踪余迹指示给后一个寻找者- - — —诗人。“人去远山留夕照”,是写景,也是写情。前一句是说友人登山不遇,回头望去,只有远山在夕照中。后一句是说友人离去,只有山峰留下来等待诗人的拜访。这一联写景兼叙事,形象鲜明,情景交融。
正当诗人循径下山时,不期然响起了山寺钟声。这一笔有如神来之笔,为全诗增添了音韵的和谐美。“僧归晚径带残钟”,是诗人下山途中遇钟的事迹。这一暮钟,使寻仙不成而归的诗人警醒不倦地踏上了山径的小路,还残余着一二钟声的寺中天色已晚为这饱经晚暮之景、风霜之苦的诗人以难舍之情和一种亲切之感。同时又是写寺中定有回廊钟声或以唤僧归佛门之类把追寻未果后的急欲再访者拉回原处引起他再度探访之欲形成耐人寻思的悬念式的艺术效果。“僧归”和“残钟”以各自特有的音响节奏渲染和烘托寻仙未遇诗人的感情而获得化境般的艺术魅力是诗情画意交融统一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人不能忘记所应不忘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老友似的僧人期待相会和要揭示的主题和现实的意义都深刻而含蓄地表达出来使人回环反复之间难以忘怀甚至心驰神往回味无穷……至此不难理解全诗以空灵清雅见长并富于哲理性情趣和艺术感染力所取得的艺术效果和价值所在了。
诗中“眼中有句无人道”之句写得直而含蓄。“眼中有句”是说心中有所悟有所感而又未尽道出。“无人道”既是说没有别人了解我,也是说人和事及一切皆如常人所见的客观世界未尽显露本来面目从而引起我强烈的情感反映……使之能反映深广的社会意义而又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形成全诗语虽尽而意未尽的艺术魅力又是含蓄地表现人人有而我所特有的几多感慨而告结束(以上分析是以自己的鉴赏所得加进不少创造性的理解而言)。总之从语言艺术、社会意义等层面上讲这一句包含的意境及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