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孙一元
使君家在渭川上,茅堂正对青琅玕。
皇陂月出夜初静,紫阁云连秋映寒。
已爱冉冉坐中见,更要潇潇吟处看。
闻道南邻有蒋诩,携壶相过日高谈。
诗名为“题倪司谏公在竹里馆”,赞美对象是司谏倪公的家馆。竹里馆,倪公自题小屋也。司谏,官名,掌纠察弹劾百官之过失。
首联“使君家在渭川上,茅堂正对青琅玕。”写馆居之胜。“使君”是对倪司谏的尊称,“渭川”指倪家住地,“茅堂”指竹里馆,“青琅玕”写竹之多,竹丛环绕,青翠可爱。
颔联“皇陂月出夜初静,紫阁云连秋映寒。”写环境清幽。“皇陂”不知其真处,此处当指倪家住地四周的陂池,一泓静夜,明月高照,微波荡漾,映照万竿青竹,分外可爱。“紫阁”,山名,借指诗人所居之地的山峰。峰下有竹林,每当秋晚,映照山峰,分外寒峭。这一联采用了写竹与写景交错的句式,不仅词藻华美,对仗也很工整。
诗的颈联“已爱冉冉坐中见,更要潇潇吟处看。”紧承颔联。“已爱”,吟咏着竹之美。“冉冉”,移步自前,如烟似雾的轻动貌;“潇潇”,竹叶或竿上的积聚雨滴貌。境界逐渐逼近,“坐中”“吟处”不仅显示空间的转移和开放视角看竹的全局,“对竹静坐吟诗”,悠然自得之态如画,全身心溶于与自然合一的审美纯化之中。
尾联“闻道南邻有蒋诩,携壶相过日高谈。”赞美倪司谏与友人谈心之乐。“闻道”二字起领下文,蒋诩典事出典于此。高谈事理,畅叙幽怀,尽显交游之雅。诗人以蒋诩与友人交往之事,赞司谏公雅量高致,虚怀若谷。
全诗从居所环境之胜(竹景),引出主人情致之雅(雅量高致),物我之间,相得益彰。诗中运用典故、事理、情景交融等手法,拓展诗歌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诗的表达力和感染力。读孙一元《题倪司谏公在竹里馆》,令我想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过”。品茗论竹、高谈饮茶倒也雅事一桩。孙一元与友人相过日高谈情景如在眼前。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倪司谏及其居住环境的赞美之情。同时以蒋诩与友人相过之事,引出倪司谏虚怀若谷的雅量高致。此诗堪与倪司谏交往之佳话流传千古。
译文:
你家的住所坐落在渭水之滨,茅草房正对着一片青竹园。在月明之夜刚安静下来的时候静静欣赏,那竹林云连秋日映照显得更加寒冷。我喜欢在那坐着静静欣赏这竹子的美丽,更要在那细雨寒风中吟咏此处景状。听说邻居家有蒋诩的房子可供人携酒来高谈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