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孙一元
上将元知敌,全军用伐谋。
折冲临远服,仗钺下南州。
天末黄云暗,海门落日愁。
朱帆开远浪,画角起中洲。
号令三军肃,妖氛指日收。
千山迎剑气,万里拥蛇矛。
风急闻哀雁,波翻骇伏虬。
舟人歌小海,幕客尽轻裘。
羽檄飞前渡,艨冲据上流。
候晴占雉尾,厌气射旄头。
马援收诸洞,留侯用一筹。
惊鳞还自溃,穷兽欲何投。
杀势奔封豕,威声走怒彪。
潜兵分部伍,归路扼咽喉。
尚诈终防变,乞降莫更留。
直须临獠穴,尽拟破蛮酋。
俘献君门喜,凯还道路讴。
将军列茅土,四海仰皇猷。
在古老的大明诗坛上,有一位被誉为战阵诗人、麒麟儿的诗人,名为孙一元,在他的作品里,“赠李将军征南十八韵”为他麾军江山的传记与讴歌。初看起篇句“上将元知敌,全军用伐谋。”首将,早就洞察敌情,全军用谋略来攻伐。此句揭示了李将军的智勇之才,他深知敌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折冲临远服,仗钺下南州。”这两句描绘了李将军的威武形象,他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仗剑而下南州,气势磅礴。在这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自豪和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李将军行军打仗的壮观景象,“朱帆开远浪,画角起中洲。”鲜艳的船帆在宽阔的江面上展开,破浪前行;画角在洲岛上响起,宛如战鼓震天。这种壮丽的场景给人一种震撼的力量。
然而,“号令三军肃,妖氛指日收。”这表示尽管战斗场面十分激烈,但李将军却能统一军心,挥洒自如,必定能够成功地消灭敌人。这也充分展现了他的卓越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
“千山迎剑气,万里拥蛇矛。”这两句描绘了李将军的英勇形象,他剑气冲天,蛇矛如龙,展现出他的威武之势。这不仅是对他的赞美,也是对大明军队的赞美。
每一行诗都有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蕴含的主题,每句都闪耀着战斗的精神和人性的光辉。“将军列茅土,四海仰皇猷”,可以想象一个君临四海的英勇气概的将军的形象,他所创造的英勇气概不可小视,从而肯定了他的人民信任他所开创的新纪元。“凯还道路讴”,诗歌结束在他即将凯旋的画面上,揭示了他的丰功伟绩。
此外,“归路扼咽喉”与“杀势奔封豕”的对照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战场局势的变动,一前一后显示出战场的多变与激烈。“直须临獠穴,尽拟破蛮酋。”一方面反映了军中征南破贼之意态——占据他们隐蔽安全的窝点。也就是说他对对手所在的幽谷洪涯严阵以待必收满意结果从而也不谋面丢沙并一次处置失败欲烧指钻喉咙的两汉条铁腕强权将领之势凸显无疑。“俘献君门喜”这句充满喜悦之情的同时也映射出作者对于军队战胜的深深期盼与欣喜。
这首诗将李将军的形象塑造得高大而丰满。他用诗歌记录下了他英勇的战功和他非凡的人格魅力。诗中的情感与形象深入人心,读后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是一首充满了敬仰与自豪之情的诗篇,是孙一元对李将军征南壮志的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