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清] 魏源
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资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洞庭即湘水之尾,故君山曰湘山也。资湘亦名潇湘,今资江发源武冈上游之夫夷水,土人尚曰潇溪,其地曰萧地。见《宝庆府志》。《水经注》不言潇水,而柳宗元别指永州一水为潇,遂以蒸湘为潇湘,而三湘仅存其二矣。予生长三湘,溯洄云水,爰为棹歌三章,以正其失,且寄湖山乡国之思。
现代文译文:
在湖南流入洞庭湖的三条河流分别是蒸水、资水和沅水,所以称之为“三湘”。湘水在洞庭湖的尽头,所以君山被称为湘山。资水也被称为潇水,现在资江的发源地是武冈上游的夫夷水,当地人仍称它为潇溪,那个地方叫做萧地。《宝庆府志》上有记载。 《水经注》没有提到潇水,而柳宗元却另外指明永州的某一水为潇水,于是就把蒸湘称为潇湘,而三湘只存在两条河了。我生长在三湘之地,逆流而上,漫游于云水之间,于是创作了棹歌三章,来纠正这种错误,同时也寄托了对湖山故乡的思念。
赏析:
诗的首段简单说明了“三湘”名字的来源及它在古人心目中的地理特征,可以算是引论部分。紧接着就批判《水经注》的不确切及人们对湘水河名了解之混淆,再度说明了湘流的广大及两岸壮丽的景致,随后连用了七个“湘”字,加强了诗的音韵美。末段道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深长思念。整首诗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乡土情感,虽然表面上他是在吟咏地理,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心情。这种融地理、诗歌、散文于一体,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笔法,令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