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戴表元
休言声迹转沉沦,百折江湖乱后身。
穷未卖书留教子,饥宁食粥省求人。
坐来齿避樵苏长,往处踪迷木石邻。
翻笑古来逃世者,标名先制隐衣巾。
现代文译文:
休说名声沦落被人欺,漂泊江湖百折一身。虽穷但不卖书留教子,饥饿宁愿吃粥省求人。
时来避世长与草木为邻,古来那些逃世者叫人笑话。建个草房挂个隐士衣巾。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归隐山林初葺剡居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在乱世中弃官归隐的心志。首联写乱后归隐的背景,“声迹转沉沦”说明乱世中的名声如何如何,官场如何如何,最终决计弃官归隐。“百折江湖乱后身”写出乱世中的辗转流离。“穷未卖书留教子,饥宁食粥省求人。”二句写乱后穷困的生活,但不为穷困而趋炎附势,卖书教书以度日。“樵苏长”指打柴割草,“木石邻”指与山野林木为邻。写归隐后与山邻樵夫交往,避却繁俗。“逃世者”暗用典故表明归隐山林,绝尘弃世之心志,“隐衣巾”也暗用典故以隐者之衣巾自喻。最后以古之隐者从同病相怜,转而欣然自得。全诗词清意雅,心境平淡。
这是一首描写自己由积极用世的现实态度转变为无所作为、自甘淡泊的诗歌。前四句通过对乱世与归隐中自己的身世和境况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哀愁愤懑,流露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中间四句通过对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和幼子的贫贱而安的言谈笑语的叙述描写,表现出诗人“宁”字决择的决心和淡泊名利的胸襟。最后两句以古之“逃世者”自喻,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恬淡寡欲的高洁情怀。全诗平淡中见真实,朴实中见真情,抒发了诗人弃官归隐的真实情感。
戴表元这首诗题为《己卯岁初葺剡居》,时为公元1319年(元仁宗延祐六年),诗人已经五十二岁了。这年的冬天,他由处州任上返回剡居,在《剡居吟》序中说:“岁丙戌……晚乃决意归老旧庐。”可见这次返乡是决定性的,从此便定居于故乡剡溪之上。此诗应写于返乡后初居之际。剡居在今新昌县东三十里之剡溪之上,环境幽雅,为诗人所喜爱。“穷未卖书留教子,饥宁食粥省求人。”二句是诗人真实生活的写照。“木石邻”一改平时乡梓浓烈的思乡之情,表现出诗人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怀。“逃世者”暗用“遁世”、“无闷”、“逍遥”之意,表示自己弃世为“逃”,决不随波逐流。“隐衣巾”用典说明决意超脱世俗。“风华绝代入仙班。”用语言描述表达自己不甘平庸,要立身扬名之志。综观全诗,清新脱俗、朴实无华、淡泊名利之情感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