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感蛙》宋钱时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钱时

《感蛙》原文

翠蟾戛戛闹黄昏,反手为妖覆手祥。

明月夜光遭按剑,可怜箕子学佯狂。

现代文赏析、翻译

宋代诗人钱时的一首《感蛙》,可谓是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同时也引人深思。诗中描绘了一只蛙在明月之夜,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现代文译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诗人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听到了蛙鸣声,引起了他的深思。蛙鸣声在古代常常被赋予吉祥的寓意,然而在诗人看来,这蛙鸣声却带来了不祥之兆。这正是诗人对世事无常、人心善变的独特见解。

“翠蟾戛戛闹黄昏,反手为妖覆手祥。”翠蟾指翠绿的月亮,它银光熠熠,将黄昏时分笼罩在一片热闹之中。然而诗人却说,它犹如一个调皮的孩子,转眼间变幻无常,有时是妖邪之物,有时又变幻为吉祥之兆。这是对人心善变的形象描绘,提醒我们应时刻保持警惕,看清真相。

“明月夜光遭按剑,可怜箕子学佯狂。”月光照耀下的夜晚本是清雅宁谧,但却引起了人们争夺的欲望和不平之心,像有人在月下拔剑而起一样。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这也许是因为诗人通过对月夜环境的描述,深入揭示了社会现状的扭曲和人心的冷漠。诗人的这席话引用了春秋时箕子装疯逃过的典故,意在告诫人们要保持清醒,不要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

那么,如何将这首诗的意境用现代文翻译出来呢?

“月光如银洒满夜空,蛙鸣声声闹不休。世人皆被欲望牵,嫉妒之火燃心头。箕子装疯逃过劫,警醒世人勿迷途。” 这段译文试图将诗中的意境传达出来,同时将古代的典故融入其中,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总的来说,《感蛙》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钱时的艺术才华和深思熟虑,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他以蛙鸣声为引子,引发人们对人心善变、社会现实的思考。他的笔触简洁明了,却充满了深刻的寓意。这也正是我们今天阅读这首诗时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看清真相?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