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真州》宋李龙高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李龙高

《真州》原文

仪真谁种满林梅,兵后危枝半草莱。

便使萧条君莫欢,也曾惯见太平来。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真州,即今江苏省仪征市,位于长江北岸,扬州之南。李龙高在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此诗便是离开真州时所作。

首句“仪真谁种满林梅”,仪真,是当时真州的州治所在,即今江苏省仪征市。满林梅,即满园梅树。这里并非指有人专门种植了满园梅树,而是指在兵乱过后,梅树依然顽强地生长在仪真城头。诗人用“谁种”来表达在战乱之后,一切都是那么的荒凉,而生机勃勃的梅树却顽强地生长着,表现出梅树的生命力之强。

次句“兵后危枝半草莱”,兵后,即战乱之后。危枝,即高挂枝头尚未枯萎的梅花枝叶。而原本仪真城的繁茂已经随着战争而被毁于一旦,“半草莱”不仅仅突显出了乱后的残破,更为下文所要传达的感情蓄势待发。

第三句“便使萧条君莫欢”的转折非常巧妙,“萧条”是说眼前的真州一片荒凉,这是针对上文的“危枝”而来的,一个“便”字带着警告的意味,意在提醒人们: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不要高兴的太早,乐极生悲,福尽祸生。古人讲,“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现在的欢乐只是你命运的一种暂时好转,可惜的是好景不常,它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这是诗人基于生活经验所悟出的道理。

最后一句“也曾惯见太平来”更是将情感推向了高潮。“太平来”与首句“满林梅”相呼应,突显出梅花在太平盛世里与人们共享欢乐、共度时艰的高洁品格。“也曾”两字带有一种苦涩的笑对意味,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去的太平岁月的无限怀念与深深怀念。那曾经的美好时光是如此的让人怀念,如此让人向往,那美好的真州也正是在那时的记忆中成为永恒的烙印。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都非常精炼而动人。诗人通过对战乱后真州城头的荒凉景色的描绘和感叹,表达了他对太平岁月的深深怀念以及对乱世生活的无奈与担忧。这样的情感表达既有历史的深度,也有生活的温度。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