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早秋寄昔慧老且吊慈受老师之亡》宋王铚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王铚

《早秋寄昔慧老且吊慈受老师之亡》原文

昔日禅河早预流,老寻支许剡中游。

一枝数粒同过夏,万壑千岩相映秋。

眼看珠深沧海底,心伤塔就乱峰头。

不须月落龙天泣,万古白云无去留。

现代文赏析、翻译

早秋寄昔慧老且吊慈受老师之亡

当年同在禅河沐浴,老来再寻当年游踪寻你。

夏末秋初共赏一枝数粒,千山万岭秋色相映。

眼见深海珍珠难再得,心痛宝塔建在乱峰之上。

无需月落龙天泣血默哀,万古白云任自去留。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的开篇两句就展现了作者与昔日同修共禅的岁月,早年一同在禅河沐浴的经历,象征着同修佛法的缘分不浅,可互相惜。“老寻支许剡中游”更是指向青春同参之谊情,随年老回想更是显得难能可贵。当然这不是简单缅怀青春,更主要的当下生命历练、知见道行等各方面都已有了不同的体证,所以需要寻访旧友,互诉心声,共同探讨生命的当下状态。这也就为后文揭示了主题:一同探讨生死问题。

“一枝数粒同过夏,万壑千岩相映秋。”两句写出了作者与昔日同参禅友虽是岁月如梭,但生命状态却如夏末秋初的一枝数粒,万壑千岩相映秋的禅定状态。这也就暗示了慈受老师在世之时,他们的生命状态是如此的安然、自在、美妙。这也就为作者对老师的怀念埋下了伏笔。

“眼看珠深沧海底,心伤塔就乱峰头。”两句揭示了生死离别的无常之苦。一方面昔日同参禅定如沧海之深的慈受老师已经离开了乱峰之上的世界,而另一方面作者也意识到这一切都是无常之苦的显现,这也就为生死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契机。于是作者继续写道:“不须月落龙天泣,万古白云无去留。”生死离别虽是常有的无常之事,但无需哭泣,万古白云任自去留,生死轮回本就是无情的自然规律。

综上来看这首诗的主旨就是作者与昔日禅友一同探讨生死问题后的心灵交流。探讨无常、无我、离执的生死问题,其最终目的就是摆脱生死的束缚,超越轮回的困扰,达到涅槃的境界。但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禅定的状态和无常离别的接受,以及对生死轮回的无情批判。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慈受老师的怀念之情和生死无常的无奈之情。

以上是我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