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次大风韵》宋洪皓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洪皓

《次大风韵》原文

飞廉薄怒意云何,肆暴伤春气不和,可但扬沙迷白昼,也应震海涌沧波。终霾卷地将飘屋,有噎惊林定折柯。便欲奋飞联六鷁,宋都未过且悲歌。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诗文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次大风韵

洪皓

飞廉薄怒意云何,肆暴伤春气不和。 可但扬沙迷白昼,也应震海涌沧波。 终霾卷地将飘屋,有噎惊林定折柯。 便欲奋飞联六鷁,宋都未过且悲歌。

此诗题作“次大风韵”,可从中领悟到两点意思。首先是对大风的赞扬,其次是对国事的忧念。这是通过写大风的粗暴狂野气势,反映悲壮动荡的时局的。它的大意是:狂风啊!你怒吼着吹来,狠心扯断空中的白云。你知道这样会把春天的气氛吹得不和谐么?不过这还不算糟呢,扬沙还能把白昼搅混,暴怒的海浪你也这样咆哮。至于今后局势又将怎样,也可从有风的征兆上推知,高大屋宇也要拔空而起;也许转眼间树木倒塌,惊得树林也乱摆不停!眼见宋都开封有如此猛烈的大风,我想起了曾乘着六鷁船奋飞的事。现在我们在这样坏的情况下向开封进发,怕是未到就够伤心的了! 洪皓是在金朝威逼利诱下北上的南宋使臣,到金国以后并不对金称臣屈服,并曾积极设法从金朝绑架了秦桧的仇人张通古等回南宋进行报复。这首诗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首联“飞廉薄怒,意云何”,化用《山海经》的典故,写大风发端于薄怒的飞廉。“飞廉”是神话中的风神,“薄怒”是说风很小,所以称为“薄怒”。诗人初到北国,大风虽尚未到季节而突然发作,因此不免询问飞廉:为什么发怒?诗人并非天外来客,心中惊疑,情理之中也。此联语调轻灵,蓄势为下文的愤怨之情蓄势待发。“肆暴”、“震海”,一是表现风之大而且久,二是从北方自然形势上着笔,“沙漠回狭而海外有渤海在”紧紧威胁南宋也,形势使然、杜甫的诗句说“水落鱼梁暮 ,天寒鹤鸣洲”,谨防不测是“震海”,“雨坏阁城黑”,一日得不到南方消息就一日提心吊胆,是“伤春”。以乐景写哀情、鱼梁洲和鹤鸣洲暗寓“使”行方向,“鱼梁”与“输盐”呼应为后面险恶前景作铺垫;这些正是前四句隐含的意义:本是询问风神何以薄怒、如何伤了春气,却由此带出对时局的忧念;这正是诗人心情的深沉之处。

颔联两句写大风扬沙、惊涛拍岸的情景。“可但”、“也应”两句与“便欲”、“便当”两句相映成趣、试想:大风终将平息,而雨过天霁之后屋宇飘摇、树木折断的景象又将如何?这一切不免令人惊骇忧虑。所以后六句传达的是一种忧虑之情。“便欲”、“便当”两句化用《诗经》成句。“六鷁”代指船只,“宋都”即汴京(今开封)诗人的愿望是希望金兵有所收敛、知难而退,可是在敌人肆虐侵凌下是否作得到呢?则唯有拭目以待了。在诗歌构思上这似乎是并列两个毫不相干的意思 ,其实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并且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一句反诘、五句兴起,在变化中见奇;最后以希望作结 ,更显得情意深长。

此诗写大风所包含的悲壮气氛以及所预示的不测风云变幻 ,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诗中如注目战场、传神写照、险怪奇特、惊心动魄而又意味深长 。诗人将这种境界用清新洒脱的笔调写出来,含蓄委婉、意境深远又给人以信心和希望。这首诗堪称艺术佳作。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