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紫溪庄舍读癸丑壁间旧题转眼忽十八年同游十》宋刘学箕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刘学箕

《紫溪庄舍读癸丑壁间旧题转眼忽十八年同游十》原文

团团庭柯,清美无度。

今我来斯,忽然老树。

偃蹇轮囷,剥蚀摧蠹。

朱颜舜华,讵得如故。

现代文赏析、翻译

诗的前三联作者从庭院中的老树落笔。着一“团”字,“团团”则是满月之形了;月华照耀庭前,夜清美,无处消受。读到这个“清”字,脑海里就会显现庭前地月,一派清辉,月光如水,庭前地上的景物被月光清晰地照映出来,一派清幽明朗的景象。

“今我来斯”,是此诗发端,也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这四个字看似平淡,实际上包含多重意蕴:一来表明自己久已在外,重来旧地,自然包含着物是人非的感慨;二来表明这团团的树柯和这庭柯绕舍的月光把“斯”地打扮得多美,叫他不能弃之而去;三来隐含了在这树荫团团的美景下度过了十八年这样的好时光的欣喜之情。“老树”二句乍看只是寻常之景语,细细品来则让人不禁会想到《淮南子·说山训》的名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因为这些年来刘学箕奔走于江湖,不免浮沉升降,穷达荣辱,俱成过去,惟有这些老树盘郁的虬枝和那被岁月侵蚀剥蚀、虫蛀的痕迹,仍与自己息息相关。而树大老了就难于再用斧凿斫砍,喻人亦老了则难免一事无成,其用意是很明显的。“朱颜”二句,“何处一灵药,万变俄顷间”(司空图),时间的飞逝,竟叫那朱颜(按古人以红色象征火德,故称红颜为朱颜)变成了凋零零落的枯树,那是如何可叹可悲呀!不过朱颜虽然变化了主人的面目,却没变其人的品性。因而仍不减当年(十八年前)那种高洁的情操(舜华即尧的花,借以比喻品行的高洁)。这两句通过一个反问句的形式来表现作者对壮志未酬的悲愤和不平心情。这一转折是陡然而至的。通过十八年前的旧题而引起的许多回忆和伤感凝聚于诗句中,但一转到“朱颜”二句便戛然而止,不作渲染和烘托,止于篇题一语而已。

然而通篇决不是到此就戛然而止了。结笔应当说是在顺理成章之中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鬓发已霜色,念之亦怀古”(《石溪庄》)。苍茫自失、随遇而安而又难于消愁的作品并不少见。此诗作中那十八年前的题壁又复勾起了悠悠十八年的事。句中的“转眼”,就字面而言是说十八年很快就过去了;更深一层的意思是经过“忽喇喇似大厦倾”似的社会巨变后十余年间一晃而过的恍恍惚惚光阴。“忽然”是一种达观或有些超脱感情的“过来人”回溯逝去的美好时光。当时作者的沧桑之慨也是如此而溢于纸外的。“弹指华年在何许”,“细读衣缝小字题”(同上),物在人非、年华易逝之悲不由得不生。但作者马上又把凝重凄怆的感情收束住。“霜色鬓虽改”,他仍然感到时光的飞逝和世事的变迁未尝不有另一番滋味的。“谁能念宇宙盈虚,老却蒲轮上宾客”(《题归田》),这结句表面上是一种达观、超脱的情怀流露;实际上是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悲愤情绪在一种无可奈何情况下的自我安慰罢了。

此诗以景起兴,以情作结。中间两联均切题旨而又不露痕迹。全诗似只是在对往事的追忆中徘徊欲绝;其实却不少发人深省的东西:由于刘学箕善于处穷而不伤其志,“冰霜更无异”,去“沧海难为水”。他对那些能经风霜而不同凡俗的树木以及随处自安的情绪并未因人事无常而完全赞赏;他感叹时光流逝、老大无成之余仍有一股浩然之气存焉!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的前三联描写庭前清美的景物属实笔;后三联回忆往事属虚笔。虚实相生,如两条主线贯穿全诗,使诗意更显深刻、丰富。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它不事雕琢而多有淡泊清远之气。如“团团”、“清美”、“忽然”、“老树”、“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