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李德裕
清剡与严湍,潺湲皆可忆。
适来玩山水,无此秋潭色。
莫辨幽兰丛,难分翠禽翼。
迟迟洲渚步,临眺忘餐食。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暮春时节,李德裕怀念起平泉山庄的景致,写下了二十首《杂咏》诗,以表达自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其中,这首《双碧潭》诗最为清新脱俗,没有一语惊人的狂言,也没有夸夸其谈的抒情,而是在行云流水般写景之中流露出深深思念。
首句用两个双声词,“剡”与“湍”,意谓淙淙的溪水,激流疾湍,“清”与“潺湲”两个字把这一情景概括出来。这两个字不仅写出水流的形态,也写出溪水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气势。诗人面对此景,自然会想起山水的灵性,想起山水的清音、秀色。
“皆可忆”,照应开头的“双碧潭”,所忆者何?忆山中清泉激流而下,碧潭映日、清泉击石的种种美景。而当诗人抛开这些美景,走出这双碧潭,他的视线又落到了“秋潭色”上。这是潭之远景。诗人登高远眺,秋高气爽,天蓝水碧,潭水澄澈明亮。这几句景语展示平泉山庄暮春之美,碧潭波色涟漪变幻的深景与远景融为一幅优美而又动态的山水画卷。接着笔触转向人的感情抒发。这是耐人寻味之处,不难想见诗人在俯仰自得地观物的时候其心灵与自然在沟通、交融。
“适来”二字是诗意的转折点,它使诗意的内涵扩大开来。“适来”之上句写诗人观赏山水之美,自然会心旷神怡,暂时忘却宦海浮沉的烦恼;下句则写诗人由近及远地观赏秋潭之色后所产生的迷恋之情。“无此”二字一语道出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他面对如画的平泉山水,心领神会,心灵上获得了大自然的抚慰。此刻的诗人忘却了宦海浮沉、仕途险恶、君国之忧,此刻的诗人只想投身自然之中,领略大自然的恬静与美丽。
“莫辨”、“难分”是诗人对平泉山水美景的赞叹。诗人站在秋潭边上,面对碧色的幽兰丛生、翠鸟展翅飞翔的景象,他深深地陶醉了。此时此刻他无法辨别清兰丛中散发出的缕缕幽香和蓝天之上翱翔的翠鸟了。
末两句有悠然不尽之深意。“迟迟”二字本常用来形容登临时从容不迫的步履,但在这里可以联想到两个意义:一是人的心境从容不迫;二是观赏景物的心境从容不迫。心境从容不迫是因为“无此秋潭色”;观景物的心境纵使胸无所得时也可在这里得到满足;感悟于心的一天风月无边,一时间居然忘了食禄,(将仕官希望寄托在野的生活状态)“迟迟”的是一种最高级的心态--娱情尽欢地流连山水。这首诗不作满腔幽愤郁结的抒发与排遣,不作鄙弃功名、傲对林泉之举等主观情绪的宣泄。在冷静的态度中说出许多心中所欲所思的事实;在对大自然的交融之中看到一种更深层的澄澈和虚明其思是寻求内在灵性外化物象的可能通途,使人生的困扰得到了宣泄的时空。“此时无言胜有言”。所以使这短短的律诗显出了自由联想的结构美感;在意脉流程上很见纵恣之妙。整体来看这诗情景相生而弥漫远述致的美学趣味显出唐人诗美的神韵。
以上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