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许棠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
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
下面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过洞庭湖》是唐代诗人许棠的一首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的诗。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以其湖光山色和变幻莫测的风光而闻名。
首句“惊波常不定”,直接切入主题,描绘了洞庭湖的波涛汹涌和变幻莫测。“惊波”一词,表达了洞庭湖波涛汹涌、波浪滔滔的景象,“常不定”则描绘了这种景象的动态,不断地起伏、变化,展现出洞庭湖的生机和活力。
“半日鬓堪斑”则进一步描绘了洞庭湖的惊涛骇浪对人的影响。诗人长时间地注视着湖面,任由波浪冲击着他的头发和衣襟,以至于他感到疲倦不堪,鬓发斑白。这句诗通过视觉、触觉和心理感受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的惊涛骇浪对人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敬畏之情。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两句,描绘了洞庭湖的广阔无垠和湖中的神秘景色。诗人站在船上,四顾望去,仿佛没有边际,看不到岸边;而当船行驶到湖中时,突然发现岸边有一座山峰隐藏在水下。这种视觉上的对比和反差,进一步突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无垠和神秘莫测。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两句,则通过描写鸟在空中的飞行和远处的帆船,表达了洞庭湖的自由、辽阔和静谧之感。飞鸟在广阔的天空中飞行,总担心坠落;而远处的帆船似乎悠闲自得,不受任何拘束。这两句通过反差的手法,表现了洞庭湖的宽广和静谧。
“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两句,描绘了渔民在洞庭湖中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渔父在湖中捕鱼为生,悠然自得,不时地唱着歌儿,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生活状态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细节的捕捉和心理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洞庭湖的惊涛骇浪、广阔无垠、神秘莫测和自由、静谧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自由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展现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译文:
常汹涌的波浪常常变幻不定,半天时间足够让人鬓发斑白。四下里环顾四周没有一丝平地,船在中央忽然涌出群山。鸟儿高高飞翔总是害怕坠落,船帆远去却显得异常悠闲。渔夫们闲暇时相互招引,不时在浩渺的水波之间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