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过瑞洪 其二》清蒋士铨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清] 蒋士铨

《过瑞洪 其二》原文

三龄栖托八龄归,墓祭深惭报礼微。

奉母何曾陈鼎俎,衔哀今已脱麻衣。

九原酬德心无尽,双敕貤封愿敢违。

空剩儿时两行泪,重来兼恸失慈帏。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人在诗中追述自己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恩德,表达了对父母的怀念,对母亲的感念与报答之心。

首联即点明诗人归葬父母的经过。“三龄”指儿童时期,“八龄”指成年之后。一个人在儿童和少年的时期,要依赖父母,而父母养育之恩终身难忘,所以在八岁之后就要将父母遗骨迁回安葬。诗人的这种心情诗人并未直说,而是借归葬的过程委婉地表达出来,因此令人感动。在迁葬时诗人见到父母的坟墓时深感惭愧,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自己未能报答,只能以微薄的祭礼来表达自己的哀思。

颔联写诗人对母亲的感念之情。诗人奉养母亲时,从未能用贵重的食品来供养,只能以粗劣的食品来奉养,而自己又不能亲自奉养母亲到老,如今已经脱去孝服了,但自己还为失去慈母而哀伤不已。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孝心和孝行,也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颈联写诗人对父母的报答之心。诗人希望父母能在九泉之下得到安慰,得到报偿。自己未能满足父母的心愿,因此感到遗憾。如今皇帝赐下封诰,希望能够弥补诗人这一缺憾。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悼念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报答之心。

尾联写重来父母墓地的情形。“空剩”一句承上两联而来,表示自己如今在墓前除了孩提时代流下的两行热泪之外,重来这里已经失去了母亲的慈爱和陪伴。“恸失慈帏”四字悲痛至极,一个“恸”字概括了失去母亲的无限痛惜和悲哀。“恸”字当哭,情景交融,让人为之动容。

诗中充满了一个孝字,正是孟子所说的“亲亲,仁也”,而诗人蒋士铨也以他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以上就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现代文译文如下:

在儿童和少年时期赖以生存的父母已经长眠地下,每年清明祭奠时深感惭愧的是无法以丰盛的祭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奉养母亲时从未能用贵重的食品供养,只能以粗劣的食品来奉养;而自己又不能亲自奉养母亲到老,如今已经脱去孝服了,但还为失去慈母而哀伤不已。希望九泉之下的父母能在九泉之下得到安慰;自己未能满足父母的心愿,因此感到遗憾。如今皇帝赐下封诰,希望能够弥补这个缺憾。如今再来父母的墓地,除了孩提时代流下的两行热泪之外什么也没有了;失去母亲实在令人心痛。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