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明] 张弼
西北频年值岁凶,东南财赋半成空。
万方一统虽遭际,斗米三钱尚未逢。
减膳共知劳圣虑,转输谁复念民穷。
感来便欲抽簪去,恐负清朝教养□。
赏析:
明朝张弼在诗中描述了西北地区年岁饥荒、东南财赋枯竭的社会现实。虽然时代更替,然而世事如一,人民的困苦仍未改变。他在表达了担忧和无力改变现状的悲愤之后,便想隐退抽簪,为民造福。他的诗词原韵之中透露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与愤懑,道出了官民疾苦。
现代文译文:
连年西北地区遭遇饥荒,饥民哀嚎遍野。然而东南地区,财赋也几乎消耗殆尽。虽然国家已经统一,但百姓仍然处于困顿之中。尽管皇帝减膳以示关怀,但谁又能真正体恤民间的疾苦呢?百姓们期待着粮食的供应,但斗米的价格却高达三钱。
诗人感到忧虑和无奈,他希望能抽身隐退,不再为官府效力。但他又担心自己辜负了朝廷的教化之恩。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为百姓谋福利,但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这首诗既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又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和同情。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民众的关心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为民服务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