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罗与之
景物与意会,撚髯声悲鸣。
一语得总持,万状就使令。
以我诗思苦,赏此秋月明。
今□月影里,几人同此情。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罗与之的《中秋步月》共有五首,这是第五首。在古代诗人眼中,月亮常是寄托相思的对象,而中秋之月,更是诗人吟咏的重点。古人常常在这一天与家人朋友欢聚一堂,共享月圆之乐。同时,它也寄托了人们许多幽深的情思和理趣。而罗与之的中秋月,则是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苦涩的情思。
起句“景物与意会”,把现实中的中秋景色与内心感受巧妙地融为一体。意会,是指情意的相通而产生的共鸣。此时的诗人与好友分别已久,此刻相聚,自然有许多话要说,而月亮的出现,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契机。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离别与相思,此刻的月亮在诗人眼中也充满了别离的愁苦。
“撚髯声悲鸣”,诗人捋着胡子,吟咏出深沉的悲鸣之声。这一句描绘了诗人沉思与忧郁的状态,给前一句赋予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也让读者对这个中秋月夜的意境有了更深切的体验。
“一语得总持,万状就使令”,这诗句则是写出了他经过深沉的思索,终于得到领悟后那种欢欣之情。前一句的“一语得总持”,是以抽象的道理被具体生动的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后一句的“万状就使令”,则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两句诗不仅在内容上达到了高度的凝练,在形式上也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
“以我诗思苦,赏此秋月明。”诗句在情绪上进一步加深,“赏此秋月明”正好对应首句“景物与意会”。“我”即见不到好友的那方景这里即称“明月”景是一体的即是相伴不言之中仍照出二主,行文善事似全在似亲非亲之间体贴知心之妙
末句“今□月影里,几人同此情。”含蕴深长意味无尽的韵外之致体现出来。这里虽没有一个明确的情感对象,但情景交融如出一辙似与诗人产生共鸣的有几位知音呢?不如说只有作者自己。另外同此情又与上句的“得总持”有内在的有机联系。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以小见大,含蓄蕴藉;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语言简练生动;音律回环优美。这些特点在这首诗中都有体现。罗与之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情感写出这首中秋月夜的诗篇。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深深的哀愁和苦涩,也充满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思索和追求。这是他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和对诗歌艺术的卓越贡献的体现。
希望这个答案能让您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