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薛能
才入东郊便太康,自听何暮岂龚黄。
晴村透日桑榆影,晓露湿秋禾黍香。
十万旌旗移巨镇,几多輗軏负孤庄。
时人欲识征东将,看取欃枪落太荒。
现代文译文:
刚进入东边的郊区就来到了太康,怎么会这么晚才出发呢?阳光下的村庄清晰可见,晓露湿漉漉的,带着秋天的庄稼的香气。太康县十万旌旗移往巨镇,很多人都会背着车子去到孤庄。想了解征东将的人,就看一看吧。看这一支征途的神剑在荒郊射出的利刃,去昭示人心。
《将赴镇过太康县有题》是一首气势宏大的诗。一开始就把“归鸿”路远的想象给描画出来。这不免是老调,但也并不是一首道遥的解闷诗。而且一开头就用了古代名臣龚黄来反衬自己为何还久留京师。说自己一到京城,就被那治理得井井有条的龚黄式的县邑所吸引,竟然忘记了已经到了傍晚,而忘了自己还得赴镇上任。一个“透”字,一个“湿”字,将初秋的晴景和秋气描绘得生动有情。诗的结尾用“时人欲识”照应开头“自听何暮”,首尾呼应。中间又用“移巨镇”“负孤庄”来烘托诗人经过县邑时的欣慰之情,以及赴镇上任时的扬眉吐气之感。
诗人在这里赞美了龚黄式的治理和县邑的安宁,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这个地方的一往深情。在赴镇上任时,他经过这个县邑,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他对龚黄式治理的向往和对县邑安宁生活的热爱,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朝廷的不满和对自己处境的愤激之感。诗的句式平正,词藻简洁,可以说是薛能诗的特点之一。但在这首诗中却出现了一种特别的韵味,这就是古意和雅调的脱去和词情所渲染的新鲜情感的注入,这在宋代一些律诗中也是不多见的。
现代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太康县的安宁和美丽,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朝廷的不满。诗中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初秋的景象和乡村的气息描绘得生动有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愤激之感,以及对赴镇上任的扬眉吐气之感。这首诗具有一定的情感深度和审美价值,是唐代诗人薛能在行军途中创作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