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龙兴客旅效子美寓居同谷七歌 其五》宋李新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李新

《龙兴客旅效子美寓居同谷七歌 其五》原文

萧萧角声叠叠鼓,招提旷荡无环堵。

编蓬悬席不遮拦,西面透风东面雨。

官归庇身无一瓦,反更罹此百忧苦。

呜呼五歌兮歌思多,不曰有命其如何。

现代文赏析、翻译

李新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还只是对僧人艰苦的描摹与描写。客中庙中却正由于增添了许多凄苦悲凉的意蕴,也正由于寄寓着漂泊者的感慨,所以更觉感人。

“萧萧角声叠叠鼓,招提旷荡无环堵。”诗人首先描绘出一幅旅夜图:夜色沉沉,号角阵阵,寺院中佛鼓冬冬,激荡空阔。首句“萧萧”、“叠叠”以风呼号声的颤抖,营造凄凉肃杀的环境氛围,下句紧接着将场景投放到寺庙里,言寺院虽然挺立着一座雄阔壮观的“提”(古代寺院道观建筑之名)供人游览凭吊,但僧人们却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真是凄惶至极。“编蓬悬席不遮拦”既是实写寺院荒凉破败的景象,又语带双关,暗点诗题“客旅”,渲染僧人居无定所的客子情怀。“西面透风东面雨”,诗人继续为读者展示僧人们寄寓其中的庙中:四面透风,滴滴答答;东边雨下,西边风刮,加以角声鼓响,助我清梦——僧人们面对此景只能无奈地“笑无言”、“泪盈眶”了。

以下转入直抒胸臆。“官归庇身无一瓦”,这是漂泊僧人对自己命运的哀叹。宦海浮沉,诗人此时穷愁潦倒,连栖身之所都没有。这里照应首句的“招提”,表现出寺庙也无庇身之所的实况。“反更罹此百忧苦”,在这无家可归的地方却又平白无故地要体验多少人生苦忧的磨难啊!这句表明漂泊僧人的个身悲哀已经提升为时代、社会的悲哀了。“百忧”,极言忧患之多,“百”是个概数,“百忧”却也不可理解成“各种忧虑”,忧心塞腹也是忧、忧国忧民也是忧,甚至连一丝小小的、尽管很残缺的生活的愿望似乎也无法实现也须是一种“忧”。而这种种“忧”又是无处申诉的。“多”字将“思”字交待得明明白白。“呜呼五歌兮歌思多”,诗人在这五句中已经三次提到“歌”,实际上这也是全诗的抒情线索:从萧萧鼓声引出凄惶客思;从凄惶客思再转出百忧;百忧愁结,再以歌声抒怀。全诗抒情线索十分明晰。

这组诗写诗人旅居庙中,寄寓飘零之感。其基调哀怨低沉,意象模糊朦胧。全诗并没有多少精彩的写景文字。“官归”二句说庙里无一瓦遮身;“编蓬”二句则更是略笔。要使读诗的人知道这是描绘庙中的破败景象不难,但要使读诗的人深切感受漂泊僧人的种种痛苦却也不易。作者就是通过情与景的结合来达到表达深切感受的目的的。作者在每句诗的后面都缀上一个与本句内容情绪相应的小结:“官归”二句一个苦涩的自笑,“反更”二句一个无奈的自叹,“呜呼”二句一个哀怨的自伤。这些小结所流露的情绪正好反衬出前文所蕴含的情绪的深度和力度。由于情景、感情之间相互烘托、映衬,使得全诗的表达功能大大增强。

至于五歌兮歌思多这一结论性的评语则不仅包含了人生的曲折多艰、世情的悲凉淡薄等意蕴,而且也隐隐传达出诗人遭受人生打击而产生的愤懑之情。诗人的个性在此得到了体现:虽处境凄凉而性格则刚毅坚强。这正是李新这位宋代诗人可贵的地方。

翻译如下:

夜色沉沉月亮号角鸣响起层层军鼓随之声乱扬啸群峰峦群木葱茏人住小院复其西草木狼藉孤牛白仍兹超暂寂泪触风景倩以化徒碑躯丰识误墨平铲收减嘈论养羲失荣俊姜侵谓谧窘凄鸣见当车众所怀朝东不可上心多生壮悲慷立念轻一死谨听二游语何以问穹壤是夕主游哉已休复不惟悔杜邮揖来召聊卒同寿喜兮白起竟短命狂发印绶终填坑侧足矣嗟乎人鬼事难量兮得尽长夜情谁晓哉

赏析完毕。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