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新
石窦涓涓函丈冷,海云叠叠暮山低。
秋风早晚惊禅定,肯为陶潜一过溪。
禅房
宋 李新
石窦涓涓函丈冷,海云叠叠暮山低。
秋风早晚惊禅定,肯为陶潜一过溪。
一座石头洞孔,流水涓涓,似乎有十丈见冷水雾袭人,觉得清冷而又透彻。满天白云像海涛叠叠,傍晚远山似乎在低头。秋风吹过,参禅的高僧也许受惊而忽然起身,你肯为了去过陶渊明的这条溪流吗?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把静物写得很动,在朴厚的山林清景中蕴含深远的意味,不像一般的闲情小品,因而更加具有清幽之美。诗以乐景写哀情,仍采取了侧面烘托的笔法,后二句可能有些误会,吟味时应着眼于一二两联景物所暗示出的诗人的思虑,这里不妨做一推测,大概意思是:难道禅僧过这样的溪谷日子固然可以过得很悠闲、静谧;但是山中吹角断鸿,常多感慨情怀之人,这一闲静的环境更激发了诗人的归隐之念罢!这样的解释也是与他诗歌后二句表现的意象暗合的。
“石窦涓涓函丈冷。”石窦泉流,澄碧沁人,一丈之内,感到沁凉冰冷。“海云叠叠暮山低。”是远景描写,运用海云、暮山这些低沉暗淡的意象,烘托出禅房的幽深静谧的气氛。晚风中暮烟袅袅浮动,幻成海上白云状的晚云;山谷晚雾袅袅浮动,与远山的暮烟互接。分明让人觉得感到有若在低垂的意境中,见出万木渐趋岑寂的状态来。“晚秋”“深省”“夜长”,表达作者的无可奈何情绪,暮景融入淡淡的无奈感恨。“秋风早晚惊禅定”禅定,佛教用语,指闭目坐禅,不受外界事物干扰,这里是指不问世事、与世无争的隐者生活。此句又回应一“石窦涓涓”,一“肯为陶潜一过溪”。隐者或诗人往往对陶渊明极为崇尚和神往。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境界。他归隐后的诗作中多有对田园生活的描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常以陶潜自况,“肯为陶潜一过溪”的背后正是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所崇尚的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性的仰慕之情。“何必丝与竹”是引用我国古代贤人蘧瑷的一句名言:“欲速则不达。”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回到清净的山水田园之中享受生命。平平淡淡的人生里得失是非全不计较而保留一点浩然于天地之山水天地之道交与自然也就是处世的极致。结语应可做此解吧:得少点而识事物不要太深刻“得舍自在天得之时不足盈一掬人则必有逆旅之心至于乐此无也是有所必在乎一定量了诗人正为此有一清醒的认识即:“陶诗云‘人生归有道,及此百忧攒’恐非过语也。”因此本诗从“禅房”开始营造一种静谧清幽的意境来表现诗人内心向往的生活环境并借此反衬出诗人的达观与潇洒。在诗的形式上运用绝句却不用绝句的常规音节形成一种古朴淡雅、古韵悠长的风格境界空灵而淡远使人读来如身临其境在清幽的意境中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