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甲午九月十七日留题太平寺》宋李新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李新

《甲午九月十七日留题太平寺》原文

秋飚弄寒菊,老木疏空谷。尪骖疲欲休,征意元未足。山行循桔槔。涧走数机轴。百年一局棋,欻尔分半局。当时不识字,双鬓今定绿。作客宁在家,无愁乱心曲。结庐东城东,疏畦界明玉。鸣蛙等卤部,晚食自当肉。岂须太乐丞,清圣贯渠竹。属媪但酌酒,与媪创高躅。宗武但收诗,清名销五福。他时寻此翁,云深驾黄犊。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甲午九月十七日留题太平寺

宋 李新

秋飚弄寒菊,老木疏空谷。 尪骖疲欲休,征意元未足。 山行循桔槔,涧走数机轴。 百年一局棋,欻尔分半局。

疏篱当画径,古井输鱼服。 而我尝校书,作客宁在家? 井瓶持下山,敬奉来泉碧。 樽酒逢故人,短歌追暮节。 毋用村南鼓,宛转为亲觅。 香篆费春煎,丁东妨夜酌。 穷通不虚陈,寻壑与上说。 不是见鬼异,妙境只在独。 渠如北道迎,我也失羁束。 纵横忌排场,姑且结殷睦。 桑下光景陈,稍愧妨物色。 叹息松一尘,轻摇松百禄。 丈夫骨难亲,世味嚼冰雪。 归去来问疾,病妻开竹屋。 秋香供醉眠,一枕风前绿。

这首诗是作者在太平寺的留题,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太平寺清幽景色的喜爱之情。诗中描写了山谷中老树疏菊、溪涧流水的清幽景象,又抒写了作者自己虽已年老体衰、身世浮沉不定,但仍然旷达、乐观、自信的心情。

首联写出了深秋时节山谷中的肃杀景象。“秋飚弄寒菊”紧扣题目,极写秋天寒意之烈,“老木疏空谷”则写木疏谷空,清幽无比。诗人虽则“尪骖疲欲休”,但“征意元未足”,诗人仍然心怀渴望。

中间四句紧扣题目“留题太平寺”中的“留”字行文。“山行循桔槔,涧走数机轴。”描写太平寺中沿着山路放下的桔槔和挂在溪涧上的机轴。这表明太平寺的生活环境是极其幽静的。“百年一局棋”写时光的推移和佛教给人的寂静的感觉;诗人此处所说“局”应该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庙观生活的实像,说明静而止;另一方面又有推棋间须臾不得出的感觉;通过这两个层面增加了表达内容的比重和深广度。“欻尔分半局”一句起着一种贯下启下的作用,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我”虽然已经年老体衰,“我”的人生之车却仍然在茫茫原野上徘徊不定,“我”的内心仍然茫然不知所措。

最后六句写“我”在太平寺的生活状况。“我”在太平寺的生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活。“我”的门前“疏畦界明玉”,一年四季总有绿色的蔬菜。“我”的日子也并不缺少杯中之物。“我”不以道士自居,“我”仍旧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人的本色。“饮”“食”“书”“诗”,表现了诗人“我”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晚食自当肉”意谓粗茶淡饭足以下酒;“岂须太乐丞”二句则表明“我”的志向远大;“属媪但酌酒”以下三句则是诗人对“媪”的谢意。这四句都是从内心活动中展示诗人的个性和气质特点。这五言诗句营造了一个乐观自信的精神氛围和与世无争的心理状态;当然这也包括结尾诗句中诗人的谦退之辞;以这样的口吻收篇一方面承接了前文的蓄势增浓了诗歌的情调情绪而另一方面又使读者在感到轻松自然的同时对诗人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一些值得称道之处:首先在结构上从题目到内容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结尾处又以谦退之辞来收束全篇;这种表现手法给读者一种整体上明晰流畅的感觉;其次在语言上多用双声叠韵字和动词、形容词等使诗句既充满了形象美又极具韵律感;另外本诗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来烘托意境;此外炼字琢句亦颇见功力;“作客宁在家”中的“宁”字等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意境深度;在众多的形象组合中做到繁简得当、言尽意不尽;这样使得这首诗的形象画面的丰富性具有了一种空灵之美、动感之美;这些都显示了诗人技艺的高超;因此无论是在结构的布局、语言的表达以及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