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新
洗遍山光暮雨收,落霞孤鹜点清秋。
蜀天地暖知无雁,不怕愁声稳上楼。
秋日登楼
宋 李新
洗遍山光暮雨收,落霞孤鹜点清秋。
蜀地天暖知无雁,不怕愁声稳上楼。
诗人登上高楼,极目远望,透过雨后洁净的空气,看到远山如洗,如洗去尘埃一般。西下的残阳映照着天空,似一片片灿烂的云霞,一群群“孤鹜”点缀着清秋,景色如画,美不胜收。然而,美景之中,诗人更注意的却是另外一些事物。他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愁声。这是由秋的肃杀凄凉引发的哀愁。同时,诗人还感到恼人的是,这满地的秋声还似乎在不断地传扬开来,不断地向人们袭扰过来。这愁声扰乱了诗人登楼闲逸的好心情。因此他下决心要摆脱愁声的袭扰。于是他终于战胜了上楼的愁思,昂首挺胸地站稳了脚跟,镇定自若地欣赏着暮秋的晚景。
译文:山光在秋雨之后被洗涤得格外清新明净,晚霞似锦,孤鹜悠闲地遨游在明净的秋空,点缀着清朗的秋天。蜀地天气温暖的话也没有大雁南飞了。不怕秋声哀婉、平稳地升上高楼。
诗的首句就带出秋天景象的清朗明净。由于“暮雨”洗涤过群山,所以更显得葱茏青绿。“山光”不但是“暮雨”后显得明净碧绿,“暮雨”亦因“洗遍”而显得洁净清朗。一“洗”字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楼”。西边的残阳被雨洗过之后更显得流金泻玉、绮丽动人。“落霞”两句描绘出一幅山川暮秋图。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对一幅好画来说,“山光”、“残霞”、“孤鹜”和“清秋”,无疑都是好景致;然而对于登楼览胜的诗人来说,它们却构成了深远的忧思和凄凉感。这种表现手法正是它的好处所在。其次是以自得表现深愁。“蜀地天暖”本来不应该发愁;由于本身兴致极高,“振翅高举”,自然就把弥漫在大地上冰霜肆虐,影响年成以及一逢飘雪就是深山巨谷重重闭门的天然遗憾托破了;“只空锁这些悲猿”、“谁遣忘归即眷恋真情”?后来到贾岛的那“市中之狼与天上凤凰安可比也”的诗句中去了。最后是语意双关。“不怕愁声稳上楼”,登楼是要有兴致的;而“不怕”,则正表明了诗人有把愁情压下去的本事和勇气。所以尽管诗中表现了深远的忧思和凄凉感,但读来并不引起压抑感。这就是所谓“哀而不伤”。此外全篇韵脚跌宕起伏,音调优美、舒缓,也是这首诗成功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