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其一》宋李新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李新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其一》原文

矮陌穹庐青匝地,垂杨步幛绿藏桥。

无端惊耳西江涨,十里雄声学海潮。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的首句“矮陌穹庐青匝地”以粗线条勾画出西城旷野的基本轮廓,诗人沿着一条窄窄的、沟壑纵横的田垅向南走去。视野所及是一片浓绿,稻苗、麦秧、野草、野菜,还有那遍地丛生的青草,都被雨水滋润得郁郁葱葱。这绿油油的麦田、菜地,使人想到那广袤的西北大地正是一片葱绿。

“垂杨步帐绿藏桥”句,展现在大自然的葱绿背景上,那披垂的杨柳随着起伏不平的波涌弯曲摇曳。到了近前绿荫葱葱,益显桥身的绿越发浓郁了。“三春雪水薰鱼米,百道蔷膒落菜畦。”(仇远《菜畦》)田间小憩,垂柳下野菜花点点,正是“百道蔷膒落菜畦”的生动写照。这里没有正面描绘西城城墙和城楼,但那矮陌上穹庐般的蒙古包群、垂杨拂地的杨柳丛、掩映小桥的步帐幕布,却历历在目。

“无端惊耳西江涨,十里雄声学海潮。”结笔写耳闻江潮汹涌之声,但潮来之状却只作侧面描写。诗人听到了江水猛涨的喧声,由远而近,仿佛海潮从十里之外滚滚而来。这声音是如此雄浑,以致诗人疑是那从钱塘江上泻来的海潮。这里以海潮拟西江涨,通过夸张衬出南郑路的艰危。如此处理不仅写出了声势的雄壮,给人一种势不可当之感,同时正反照衬出南郑路行途的艰难和前途的莫测。更足耐人深思的是这里有一个更进一层的思想火花。结处能悟得水之至“狂”、至“壮”,并且借用诗句中之形象来表示行此险路的体验、追求着一个进取中的富有震撼力量的大写的“人”的形象:要旷达,而不为旷达所限;要“和光同尘”,而不为世欲所易;要自我完善,不断进取!这才是“无端惊耳西江涨”给诗人的深刻启迪!

此诗起承转合整饬而富于变化。语言通俗明快,风格雄健豪放。通篇不刻意雕琢而自然浑成,意韵天成。可谓现代白话诗风范。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