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施君作诗赠谦师亦求拙句乃作五十六字缀其后》宋郑獬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郑獬

《施君作诗赠谦师亦求拙句乃作五十六字缀其后》原文

闻道天台谦上人,溪鱼野鸟共忘形。

林间无事结跏坐,石上更安圆觉经。

定处只应山鬼护,讲时还有海龙听。

何年蜡屐缘云径,一叩灵仙不死庭。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闻道天台谦上人,溪鱼野鸟共忘形。 溪流中的鱼儿与林中的鸟禽,同上人亲近至极,与人交谈不设城防。 这种默契源于他对自身内在觉悟的自然展现,同时也是郑獬的憧憬,抛开虚饰、摒除疑虑、呈现本真自我,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琐事俗虑。他写下了这句对谦师的赞赏之词。

林间无事结跏坐,石上更安圆觉经。 他闲坐林间,不事纷争,只以禅定为乐。他安坐于石上,诵读圆觉经,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这种安然自得的状态正是郑獬所向往的,他以此表达了对谦师清净无为、内心宁静的赞美。

定处只应山鬼护,讲时还有海龙听。 他定力深厚,如同山鬼守护着他;他讲经说法时,海龙也来听讲。这两句诗将谦师描绘得如同神人一般,对他赋予了神秘的色彩,突显了他高深的修行境界。

何年蜡屐缘云径,一叩灵仙不死庭。 什么时候我会带上蜡屐,沿着云雾缭绕的小径向他请教呢?我想叩开他那不死的灵仙庭府,听取他对人生和宇宙的独特见解。最后两句诗人将自己在诗歌创作上的缺憾解释为不能拜访谦师的遗憾,以弥补前面诗歌赞赏过度后的微妙不足之处。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天台山的谦师充满敬仰之情。他在描述谦师的日常生活时,描绘出了一个宁静致远、充满智慧的形象。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清净无为、内心宁静的向往和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现代文译文:

在溪流中游弋的鱼儿与林间飞翔的鸟儿,与谦师亲近至极。他闲坐林间,不事纷争,只以禅定为乐。他安坐于石上,诵读圆觉经,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他的定力深厚,如同山鬼守护着他;他讲经说法时,海龙也来听讲。何时我才能带上蜡屐,沿着云雾缭绕的小径向他请教?我想叩开那不死的灵仙庭府,听取他对人生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天台山的谦师的形象和日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清净无为、内心宁静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理解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些情感和观念在诗歌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能够通过阅读这首诗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思想。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