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次韵程丞相观牡丹》宋郑獬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郑獬

《次韵程丞相观牡丹》原文

第一名花洛下开,马驮金饼买将回。

西施自是越溪女,却为吴王赚得来。

现代文赏析、翻译

牡丹是洛阳的贵花,据传洛阳牡丹,甲天下。有谁能舍得千金万金,花比黄金还要贵。买一枝牡丹回来,已很不容易,何况程丞相一次就买了几朵,这是很难得的。但是牡丹还是那牡丹,花朵的鲜艳与馥郁却随着时间慢慢减弱。人比花贵,像郑獬这样当朝的文坛领袖。不可能一遇赏识就一下子成名于天下。如果没有足够的素养、底蕴来匹配的赏识是无济于事的。他的一世英名并不是在每时每刻都可以造就出来的,但是他终于经受了磨炼和考验,这期间倾注了许多人对自己的厚爱和支持、帮助,这种支持和帮助并不像暴风雨那样忽然到来。如果谢灵运不是谢世几十年,不是恰好在国家用人之际重新出世,他就成不了大诗人;即使当时不出世而延到谢世数十年以后遇朝廷无事之时重被征召用,也未必就能成为大诗人。

郑獬的牡丹诗在艺术上以直抒胸臆见长,他并不注重对牡丹形象的刻画、色泽的描绘、花容的体态的刻画,而是以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为标准,对牡丹进行审视、选择、提炼、集中、概括地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在审美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与牡丹相吻合,因而对牡丹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牡丹在花中是极有名的花中贵族,在诗人眼中是他们自身气质和品格的象征。他不是为了写牡丹而写牡丹,而是借观赏牡丹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所以诗人用不着费心去描写各种不同的花卉形象而求得彼此的统一,用不着去勾勒繁杂的花事而求得与诗歌主题的契合。这种不拘一格的写法往往更能表现作者的个性特点与诗歌的意境之美。

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对比衬托了牡丹的艳丽非凡,“金饼”作比喻突出了牡丹的金贵;后两句借西施与吴王来比喻洛阳牡丹之美艳,“西施自是越溪女”,赞颂洛阳女子艳丽非凡,“却为吴王赚得来”更是从侧面写出了“花落闲厩马雕坊”的富贵气派。“却”字力重千钧,既是陪衬又显妩媚神韵之真谛;这一大手笔衬托使艳冠群芳的洛花跃然纸上,同时赞美之情也表现得十分贴切。此诗虚实相生妙趣横生富有诗意;读之如在花间一般,领略不尽的艺术享受中领略诗人的超人才情!

他的词更情深韵美、绵密有致。“为荐牡丹君为寿,从头仔细看乌纱”。规劝的诗句诗礼直抵听者的灵魂深处——与其耽于花香迷离境域里(达官显贵把名贵的花呼啸而去)还不如扪心端详头上华冠丽服实在是颠倒是非妍媸不辩浊雅!这里的旁敲侧击诙谐规谏殷切之致尤在于千古罕见通显的大儒术的王权男人朱太师以及一般沉醉的花国皇帝皇帝们的身上;实则其不愧为一痴情纯朴情深意真的文化诗人的本来面目。 纵观郑獬的一生情真意切之人比比皆是可媲古人的书法作品当中怀素狂草境界足以叫后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好诗流传公与侯“说到底那诗情与书法境界都源于性情中人!

现代文译文:

牡丹是洛阳最名贵的花种,用马驮着金饼去买回来。西施本来就是越溪的女儿,却为吴王所喜爱。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