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王守仁
借山亭子近如何,乘兴时从梦里过。
尚想清池环醉影,犹疑花径驻鸣珂。
疏帘细雨灯前局,碧树凉风月下歌。
传语诸公合频赏,休令岁月亦蹉跎。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借山亭子近如何”,先在叙述角度上入手,因为一般的作品用这样的语句起始时都是回顾近况的。“乘兴时从梦里过”,词意是说赏借来的山水乐趣时常引起自己的渴慕之情。它是从上一句加添衬合。“过”字值得琢磨,分言之则是:借山亭子已“近”,可乘兴前来,而自己却只能作梦里观瞻,即谓其虚有近在咫尺的山水乐趣;作为另一层意思而论,也是说自己为“仕”所牵累,借山亭的山水实为“可望而不可及”者。这种种感喟都融入一问一叹的语调之中。
“尚想清池环醉影”,写诗人还清楚地记得那环池的美景。“醉影”就是醉后的倒影。这里指出诗人在梦中观览之时,仍在“环”池中醉影。“犹疑花径驻鸣珂。”“花径”是上次踏过的道路,这里旧迹犹在。“鸣珂”,显示达官贵人清贵的门风。“犹疑”两字则写诗人在离去之后回头流望之感。“醉影”中人渺,“鸣珂”声已消逝,只得怅然若失地想:真希望当初停车驻马,细赏这一片山花绚烂的世界!这又连上了“亭子近如何”。梦中往往可以纵意所如,上片所以承接前文就着重写出自己的恣意空想和依恋之情。但无论怎样驰骋想象,“近如何”仍然是诗人的指日可望,目前只能在清凉的月色下流连花径罢了。
诗的前后两联分别写“乘兴时”、“醉归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诗人运用这种技巧,不仅表现了艺术构思的丰富多样,而且也显示了艺术构思的完整。后一联对仗工整,以“细雨”和“凉风”点出季节为夏末秋初;以“疏帘”、“碧树”和一轮明月描绘出在雨后夜泊时的清幽环境。而在这些景物中又透露出诗人对此次游览所抱有的热烈憧憬和满意情绪。这种技巧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传语诸公”应接前文“近如何”,作结笔。意思是说这一切固然很好,值得玩赏,但诸公也不可让岁月空自流逝啊!语意恳切诚挚,不言嗟叹,而低徊留连之意见于言外。王守仁是个关心政治,以经世济民为务的人,对于一般文人学士的赏花玩月并不十分高心。这诗也写自己来往亭子的事迹,但表现的更是一个政治家关心国计民生的胸怀。它反映了在游览中不是像士大夫那样单纯作客闲谈游情逸志,而是从生活中吸取养料;同时也使人们看到诗人并不仅仅从事讲学论道而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活动和积极进取精神的。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现代文译文:
我时常想起那近在眼前的借山亭子,兴致来时我驾着车马从梦境中经过。清晰地还记得那个环绕着醉后身影的池塘景色,而依稀还记得那花朵开满的道路车马驻足。在那帘卷细雨、清幽寂静的夜晚下对弈;感受着窗外清凉月色中飘荡着悠扬的歌声与琴音。希望你们可以常常去那里赏玩山水景物;不要让光阴白白的从指间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