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王守仁
竿竹谁隐扶桑东,白眉之叟今庞公。
隔湖闻鸡谢墅接,渡海有鹤蓬山通。
卤田经岁苦秋雨,浪痕半壁惊湖风。
歌声屋底似金石,点也此意当能同。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竿竹谁隐扶桑东,白眉之叟今庞公。”开头两句首先给读者一种悠远的感觉,作者虽身处小舟中,心思却驰向扶桑东面的仙境,因为他以为那里会有自己一直崇仰的隐者。“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代表东方。“白眉”这里指的是传说中的冯雪湖(即冯梦龙)。在古人的心目中,“隐者”的标志不外乎是远离尘世、自然清静,因而诗中把“竿竹”与“扶桑”及隐者的“白眉”联系起来,更增添了诗的朦胧美。
“隔湖闻鸡谢墅接,渡海有鹤蓬山通。”这两句写作者对友人的向往之情,用象往常早出晚归那样的报晓鸡鸣声隔断了自己和“友墅”,心情一时索然无味的;也指仙鹤历渡碧波孤崖孤屿如闲鹤白云之纵横江湖。“海鹤”有对身体健康、容姿骏发的隐者祝愿语。“蓬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这里指蓬莱岛。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健康、长寿的祝愿。
“卤田经岁苦秋雨,浪痕半壁惊湖风。”这两句写作者对友人生活环境的恶劣情况的关切。作者想象着友人的家乡一片盐碱地,连年遭受秋雨的灾害,风涛汹涌,浪痕半壁。而如此荒凉的地方却有自己心爱的友人生活其间,这是何等的令人牵挂之事!
“歌声屋底似金石,点也此意当能同。”最后两句写作者对冯雪湖的劝慰之情。作者想象着友人虽然居处环境恶劣,但生活却很富足与谐美。“点”即自己。殷光炎称作者能自慰肋(陈则引作者自己解释:结庐在民遮沟悍肆门稻造字的构成源自灵都人民的从事曰报序没汝孙出自愤恸局驷蔚丐我说缘分幼稚结尾的情感撒毒肴横浃涅妾缜不妄),这也许就是作者对友人的暗示吧!“似金石”指友人生活虽然艰苦但有歌声相伴,说明他内心很充实。
现代文译文:
谁在东边的扶桑树下隐藏着几竿青竹,那位长白眉毛的老人家就像现在的庞统。隔着湖水我听到你谢安家那里的鸡鸣声声,跨海翻过山水我想见你那身骑白鹤在蓬莱上飞舞的样子。那贫瘠的田地里连年经受着秋雨的折磨,崖壁半空仿佛就要被风浪掀倒压碎。底下的房屋里的你的歌声如金石般响亮激昂。你应该也能理解我的心意吧!
以上就是我赏析的明代诗人王守仁《寄冯雪湖二首 其一》,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