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王守仁
木偶相沿恐未真,清辉亦复凛衣巾。
簿书曾屑乘田吏,俎豆犹存畏垒民。
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自传神。
千年私淑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蘋。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萍乡道中谒濂溪祠
木偶相沿恐未真,清辉亦复凛衣巾。 簿书曾屑乘田吏,俎豆犹存畏垒民。 碧水绕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自传神。 千年私淑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苹。
此诗首联扣题,点明题旨“谒”和“祠”。所谓“恐未真”,即含有疑虑之意。但这疑虑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封建社会中常有的那种对理学的迷信。从王守仁本人的思想观点看来,他对周敦颐的崇拜乃出于心学的渊源。而“心学”与“理学”的分歧就在如何对待“心”的问题上。所以,这里“恐未真”的实际上是自己的心学观点是否符合濂溪本意的问题。他由此产生的疑虑是:“木偶相沿”的理学观点是否符合周敦颐的原意,而这种理学观点本身是否正确。但这个疑虑只是作为一个自问自思的问题提出来,并未展开论证,所以只用了很简短的语言表达:“木偶相沿恐未真”。既然“恐未真”,那么到濂溪祠去寻求真实义理,就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了。于是颔联便转入对祠内供奉者的描绘:“清辉亦复凛衣巾”。在作者看来,那些在祠内享受祭祀的理学家们具有照耀衣巾的伟大人格和光辉行为。用一“凛”字形容光辉的照耀作用,成为赞美他们人格的一束赞词,这就很自然地导出下联写到祀史中所提及的那几位“曾屑乘田”(宋人把管理者乡邑农桑事务称之为乘田)的具体形象和动人事迹(礼制规定“大宗有田而主之,主者皆称大夫,世族称其子为乘田”)。然而这些人物事迹在作者看来不过是“俎豆犹存畏垒民”罢了。“畏垒”是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孟子·万章》中记载有孔子学生颜渊赞叹孔子的功德说:“愿而无获。”赵岐注:“无获,畏垒也。”后人因称颂他人善政而说“俎豆无获,如彼畏垒。”作者在这里说“俎豆犹存畏垒民”,是对濂溪祠中祀像的人格精神的进一步赞美。显然他在这里并不特别看重那些具体的事迹,而更看重他们那种与民同乐的精神境界。这正是作者心目中的理学家的可贵之处。
颈联由对祀像的赞美转入到自己主观感受的描写:“碧水苍山俱过化。”作者在瞻仰濂溪祠时,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种极美的精神境界之中。那碧绿的江水,苍翠的山峰,都受到祠内神光的化育,而呈现出一片生机。这就是作者由内心感受到的周围世界的美妙变化。它既是赞美祠内神像的灵验,也是自我人格感化作用的发现和表白。“光风霁月自传神”,则是对前句理性光辉的发现和对自己精神境界的一种赞美。在这一联里,作者似乎已经对理学精神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他感到自己已经完全沉浸于这种精神境界之中了。
尾联转入对理学先辈的敬慕。“千年私淑心丧后”,是说从周敦颐以后千余年来,自己一直私淑濂溪的学说。“心丧后”是谦词,意思是说自己还没有资格正式地接受先师的教诲。“下拜春祠荐渚苹”,写出自己以祭祀者的身份到祠内对理学先辈的凭吊崇敬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这绝不仅仅是抒发作者个人对濂溪的一片崇敬之情。在这动乱年代,有无数英勇者开始像封建时代那些心存天下、胸怀民生的先知者那样与现实抗争了;这也正是千百年来才有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精神倾向——“以爱代恨”。就在不少抗金义军高举反宋大旗、历数宋代危亡之兆的李善要吊奠曹娥而诞生首份公开奏疏前后的时候;竟仿佛上万个南宋英灵乍读陈亮那段不同凡响之作的神采映入奄奄一息的人世间了——在这里汹涌着可以转益后世的有生力量呢!人们谁也没能想起有个家风一贯纯厚的大儒被林阙夫子因血雨腥风之中可供效法的烈士说举而急忙予以平反这件事映衬着有着厚朴憨厚的学子颜回的气质也参差的将刘忠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