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王守仁
不踏天真路,依稀二十年。
石门深竹径,苍峡泻云泉。
泮壁环胥海,龟畴见宋田。
文明原有象,卜筑岂无缘?
没问题,下面是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诗题中的“天真”即天成之意。在作者的心目中,此处的环境是一派天然的,天成的山水更令人感到无拘无束、心旷神怡,在这里能够最充分地放松身心,实现全身心地超越功名利禄的愉悦。然而此处的景象不是实实在在天然生成的,是经过改造后达到的这一境界。人们应该“依稀二十年”之后去追寻那一份失去已久的山水之乐。但是毕竟人在家中,与天地的浑然一体,却要在一种梦想中求得慰藉了。
前两句提到“不踏天真路”,就意味着从前或以前到过这个地方。王守仁从何迁来此地?作者没说。石门即石门书院。宋代官办的书院本来是学馆性质的官立学校,读书是它的本务。当时尽管还祀奉孔子,可是把讲学的重任委托给学官去做,主持生员只有听讲及完成课业的义务而已。“深竹径”很符合深长的竹林丛中的幽僻之处;“苍峡泻云泉”也很符合山中盛大水流应极清澈、高处水流如倾泻瀑布的景象。这都使人联想到书院环境之幽美。
“泮壁环胥海”,“泮壁”是学宫门前的壁墙,用以环卫“泮宫”。“胥海”,即海边。“龟畴见宋田”,“龟畴”指龟形之地,古时迷信,以为田地应卜龟选择。《尚书·禹贡》记九州所出田亩,称为“攸田”,到处遍为,不为定所。“见宋田”意同,作者是否出自宋州也未可知。“文明”在此实指象征儒雅文化精神的礼器或物品如壁水、尊彝之类;“象”借喻天地自然。“有象”就有文饰的样子。“文明原有象”,“原来如此”“岂非无缘”表达的情感若连贯而有起伏;由总体的景物形容一直推展到个体感受:它的令人流连的部分也在于此,只不过说得还是含蓄一点罢了。这种灵机与天趣自然的流露往往容易激起感情中沉寂已久的纯真的与文饰的心绪的振动。“不踏天真路”表示并非随意乱闯“依稀二十年”是一种主观时间的矢量“岂无缘”又是一种希望和憧憬了。
全诗从自然景物的描写到感情的抒发都显得很自然。全诗无刻意雕琢之处,更无一般文人雅士的虚饰与矫情。它只是凭借诗人敏锐的感受能力去捕捉并定格在诗中那一份天然的情趣与韵味,它超越了人世间一切物质的存在而直入人心的最细微的情愫。因此读者也许只觉得似曾相识,而亲切却很新鲜。这种本领应当归功于诗人对语言艺术那得心应手的驾驭能力。
以上就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