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宋陈亮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陈亮

《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原文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秋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桂花,其花色如玉,其香气馥郁,古人常以之比喻佳人,更以之表达深情。这首词中,作者以桂子为寄托,寄予了自己深深的情怀。

起首一句“天高气肃”,点明时令并交待了环境背景。两句看似对景与客观描写,却包含了词人爽朗的心情。下接“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两句,遂将眼前的桂花联系到天上仙宫,这样就把词人的视野从人间扩展到天上。再以“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两句写桂子不惜堕落人间,唯恐别的花卉自嫌凡俗。

故而,尽管花木繁多、竞放争妍,但一旦秋风萧萧,其凋零败落亦在所难免;唯有桂花盛开于秋,还能给人以春意之感。此词写桂花开放于秋风时令,却自始至终地保持了春花般的生机,给人以鼓舞与安慰。故而以“怕群花自嫌凡俗”反衬“向秋晚、唤回春意”之功,此词着力表现的是桂花不落、春意长在的乐观主义精神。词人借物咏怀古韵,也表达了人生态度:不因身处逆境而自怜怨艾,反而更加豁达开朗、积极进取。

“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进一步写桂花之美。以桂子散落人间,“坐对花旁”,见到其“色浮金粟”,惟其色之浓烈如金粟,方显其华贵丰姿。面对桂花树端详抚摩,“芙蓉只解添秋思,况东篱、凄凉黄菊”。菊花素来被文人雅士赋予高尚的品质,被赞为东篱高士也。但此处并非荷花、菊花专美,因为秋天属金,芙蓉也当秋而开,况且又有“芙蓉如面”的美谈;只是此时之芙蓉缺乏生命活力而已。

这两句暗示百花凋残之秋后更显出桂花之高洁:虽然花蕊尚残留着夏日之滴露,清秀可人,但其品格亦自高洁无瑕。于是有了“入时太浅,背时太远”两句。“入时太浅”,指宜于时而进献于君王以免俗。“背时太远”,则谓身隐事异以超脱于俗世纠纷之外;二者不必取一。“爱寻高躅”用陈抟典。陈抟最爱吟诗作画来启发人们觉悟的逸致,深得人们的爱戴。“登山千百尺”句比喻言志脱离名利纠纷之俗而摆脱纷扰之后的人生态度及美好的精神境界之高尚、纯洁无瑕的优秀品质的持之以恒和卓越的表现形式。“斯人清意已年年旧风致闲品年佳什思脱衣冠指自然之道揭示真理普渡众生度我旷世人要身修道全益与物昌远同受佛果用万千付莲舌乃凡俗洁净重新凡野嘉兵匠画卷秉菩芳虽富有独比詹列并授百论。”《来勿迷斋六宾而似说得宗旨慈善他召写童耕野师记秦青米谷以度善道助》词人以“爱寻高躅”四字结上文之意;同时又将“爱寻高躅”四字化入“坐对花旁”的桂花之中去理解作者所爱寻的“高躅”,于是便有“坐对花旁”四句诗文之赞美桂花的诗句应运而生;这就自然地催人神思,使人神游物外。这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哲理的领悟;即如月明星稀之时对月独酌而妙趣横生的意境:“世路如今已惯行”的恬淡自安的心理;更为重要的是领略了词人借物咏怀古韵和人生的深刻哲理!“韵胜清坚常慕陶”,作者词风骨力浑厚纯朴;即如陈氏本人的襟怀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之高尚品行和高雅风致。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别具风格的艺术特色:词中写桂花之美之处较多且十分成功地做到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此外全词格调清新、明快;语言通俗易懂且风趣盎然。此词不愧为宋代词坛上的一朵奇葩!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