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齐己
南客西来话使君,涔阳风雨变行春。四邻耕钓趋仁政,
千里烟花压路尘。去兽未胜除狡吏,还珠争似复逋民。
红兰浦暖携才子,烂醉连题赋白蘋,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寄澧阳吴使君》是一首具有深情的赞美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吴的使君的美好政绩和淳朴风尚。此诗的风格,也显然继承了诗人们长期以来在地方执政时的记叙习惯和政治手法,而这都大大增强诗文的意趣性,达到和谐抒情之功效。
齐己在此诗中先从地点对吴使君的高度赞扬。“南客西来话使君”,说明了友人的远来与对话的关系。他是从澧阳一带往西而来的,且还受到了湖南风情风雨之俗的影响。前一句已有安人之感,到后一句就更为明确地指出了使君在地方上的政绩,为下文做了铺垫。
“涔阳风雨变行春”,使君施政方略已见端倪。此句语意精到,既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又见繁花似锦、细雨如丝之景。风雨之变,既可见使君施政之初的锐意与决断,又可见他善于体恤民情,顺应天时,施以仁政的治国理念。
“四邻耕钓趋仁政”,进一步揭示了使君仁政之得人心。“耕钓趋仁”四字,写出了农耕文明的特征,揭示了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淳朴社会风尚的崇拜和敬仰。在“四邻”之中,都积极投入耕钓活动,体现了和谐、仁义的社会风貌。这一方面是政令引导的结果,另一方面更是使君推行仁政的结果。而这一结果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使君的道德修养和执政能力。
“千里烟花压路尘”,一个“压”字,写出了烟花盛开、繁花似锦的景象;一个“尘”字,写出了路无尘土、车马畅行的景象。二者相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进一步突显了使君的政绩。这一景象的形成,既有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之因,也有使君执政清廉、官吏谦恭有礼之故。“千里”二字,包举了辖区的广阔和政绩的显著。
吴使君治下这番景象,却并未引起“去兽”们偷盗成性的改变。反而狡猾的吏治成了改革的对象。“去兽未胜除狡吏”,形象地说明了去害必须用利器的事实。在这里,“狡吏”只是代称而已,“未胜”二字说明“狡吏”已经成风,“使君”却要独树一帜,着力改革。“争似复逋民”,是承接上一句的具体解释与说明。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决定力量。治理好百姓的最好办法就是施行仁政爱民。所以尽管作者不直接称赞使君追回了逋欠的钱粮多少,而只是提到了吴使君整顿吏治的事迹。同时这也就暗赞了他的成功之道主要是归功于自己制定出一套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灵活而有用的好办法上面了。让赞美从诗歌的内容深处自然流露而出。“红兰浦暖携才子”,借助旖旎的环境让美誉奉予英雄正是艺术的手法。“才子”也自然是作者比喻吴使君不独善于治民而已,“携”字更见出他的宽大为怀、爱才如命、唯才是举的政治气度和人生态度。“烂醉连题赋白苹”,一个“烂醉”形象地说明了诗人与友人吴使君的融洽关系和欢畅心情。“连题赋白苹”更是吟咏出地方官员与文人墨客之间亲密无间、共同关注地方风化的情景。这种政治风气是地方上的一大幸事,也自然反映了诗人对吴使君治理澧阳方略的深深赞赏和无限崇敬之情。
整首诗语言平实而意境深远,体现了齐己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以上就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