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齐己
小谏才埋玉,星郎亦逝川。
国由多聚盗,天似不容贤。
兵火焚诗草,江流涨墓田。
长安已涂炭,追想更凄然。
乱中闻郑谷、吴延保下世
小谏才埋玉,星郎亦逝川。
国由多聚盗,天似不容贤。
兵火焚诗草,江流涨墓田。
长安已涂炭,追想更凄然。
诗人乱中听到郑谷、吴延保两位诗友的死讯,极为悲伤。齐己和郑谷交往密切,友情甚笃。据《五代史阙文》记载:“谷以兄病谢客,已及耄耋,寓居岳庙数十年。”不料,“于田中闻叱咄声疾呼曰:‘莫残此生口!’举视之,禾皆立暴矣。遂恸哭自责。岁中而疾甚卒”。
古文高手齐己也寓悲情于诸乱世元素:由于诸侯各自为政,乱起,人人都有作盗之心,整个社会自然不太平。这么看来“多”为政混乱造成的混乱杀戮与朝廷惩奸无望有关。诗人又联想到郑谷的诗友在兵火中焚诗草,不禁悲从中来。乱世中,人命如草芥,何况是才华出众的诗人呢?江流涨墓田,也寓乱世草草收场之意。最后两句说长安已成涂炭之城,追想往事更凄然。齐己一生在唐末五代战乱中度过,正如他自己所说“一生抱负合沉埋”,他的诗作也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灵境。
此诗用笔简练,意境深远。“国由多聚盗”句,语极惨痛,如黑云压顶,直有破壁穿屋之势。以乱象归于“多聚盗”来喻写国家乱象,奇警无匹!这样的诗作对于深刻认识那个时代的危乱征兆不无作用。对诗歌的理解不可简单套用常规鉴赏方式理解——悲夫、伤乱是唐代由盛而衰的社会心态;同时,此诗也可作为诗人齐己自身家国身世之悲的抒写。
“兵火焚诗草”,看似轻描淡写之笔,却蕴含了诗人多少辛酸苦涩的泪水啊!他老泪纵横,悲从中来;或悲或哀或愤或痛,都在这笔墨中得以宣泄和挥洒。这就是他的情感逻辑。这笔墨无疑是有力度、有深度的。同时,以“诗草”而与“墓田”联系起来,同样深有寄托:“墓田鹿豕之场,牛溲马勃之贱也;士贵其人,身贱其宝。”(苏轼《祭张文定公文》)在诗人心目中,这些草草人生岂止是墓田之宝呢!这里包含着诗人对郑谷、吴延保一生的评价和对他们的深厚友情和对动荡时代的不满与抗争。在悲痛之余,最后两句以长安陷于兵火的涂炭惨状来追思往事,更令人凄然欲绝!诗人把悲痛之情推向高潮,然后再来舒缓宣泄余痛未止的心绪。这样造成情感回环往复的韵致,更耐人寻味。
此诗的现代文译文如下:
郑谷才埋入墓穴不久,而同他一起的人都离开了这个世界。
国家被众多的盗贼搞得乱七八糟,老天仿佛也看不下去了。
战乱像大火一样烧毁了我们的诗稿,如今那江水不停地冲刷着墓田。
唉!长安已经成了人间地狱。想起这些往事使人凄然而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