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齐己
落石几万仞,冷声飘远空。
高秋初雨后,半夜乱山中。
只有照壁月,更无吹叶风。
几曾庐岳听,到晓与僧同。
在诗里写山听泉之有声与照壁、深山的寂寞春宵为对比,借此显示山中某些景物和氛围。说它即景入妙,耐人寻味,是一篇有特点的佳作。诗写山听泉,由落石有声到泉流在耳,再由泉流有声到空山夜静,回环往复,逐步展现深山老林的幽静氛围。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按说深山老林本身是幽静的,可是这泉声却显得山中更加宁静了。它打破了深山的沉寂,犹如在万籁俱寂时,特地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声愈清脆,愈觉空山之静。这里,诗人是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上的泉声转换成一种视觉形象:“冷声飘远空”,同时用一“冷”字来表达这种感受。这里面包含着诗人听泉时的丰富联想,与他对自然的细心体味。他仿佛觉得泉水从高高的山上跌落下来,石与石相碰,铮铮鸣响,那声音飘向远空,又消失在远空之中。
“高秋初雨后,半夜乱山中。”这两句是补足“冷声飘远空”的境界。高秋雨霁,万物一新,万籁俱寂。半夜时分,万籁俱寂,深山空谷之中唯有泉声琅琅回荡不已。这句是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来观照。“初雨后”,既是纪实又是写出山之幽深:“半夜乱山”,又是突出深山中此时诗人孤独之伴守。“照壁月”与“吹叶风”对举,“照壁月”中嵌以“几万仞”字面使人想到石壁峻峭、挺直和清泉之流泻;“吹叶风”虚指却烘托出空山的死静死寂、甚至近在咫尺的山风也吹不到叶子上的那种凝固感。“听”与“同”又透露了诗人在幽处对清泉的不即不离与世尘绝不亲近的神情意趣。“几曾庐岳听,到晓与僧同。”诗人反问一句“几曾庐岳听”,意思是说:几曾有高僧与我一起倾听庐岳这清泉之声?这既是对深山老林中万籁俱寂的正面描写,也是诗人对深山清泉的赞美和顶礼。
此诗不尚词藻,不事雕琢,但又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感。这正是齐己五言律诗的特色。
落石几万仞,冷声飘远空。高秋初雨后,半夜乱山中。照壁月方白,数峰青未终。人云岩上听,涧户到鸣钟。有清冷的意象给人清冷的感受、寂静的感觉和山水树石花的色调,有声有色的描写展现动人的声音。且又描摹物态刻画入微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译文:崖上巨石塌陷下来就有几万尺高,水声仿佛是它从远远的高空洒落。刚刚下过雨的秋天夜里,水声在乱山中间回响。它照亮僧人的墙壁,却不能吹动寺院的树叶。我曾经多次听过这水声,它总是在半夜里响到天明。
赏析:这首诗是写山听泉之有声与照壁、深山的寂寞春宵为对比,借此显示山中某些景物和氛围。首联状写泉水落处危崖壁立,“冷声飘远空”写泉水急流直泻冲破静寂无声之夜空之际,起调矫健有力。中间四句则捕捉特定时空中重要景物点与对应境界表现空寂:二句之秋夜半夜;四句之石壁清泉;五句之疏叶;六句之涧户人家;末句以梦醒后残梦寻觅呼应起句“冷声”,又以梦醒后闻泉直到天明收尾,脉络清晰而起伏跌宕。全诗纯用赋体写成而意脉不断如流泉清澈活泼。“落石”、“水声”、“照壁”、“月”、“青峰”、“涧户”等意象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几万仞”、“冷”、“初雨后”、“半夜乱山”、“到晓与僧同”等词句则给读者以联想空间和美的感受。全诗质朴洗炼而朗润含蓄。诗人着意刻画和渲染的是深山老林幽静的氛围和情调。“落石几万仞”一句尤为着力。“几万仞”极言危石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