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桃源观》宋张咏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张咏

《桃源观》原文

簷下山光砌下苔,人间重遇眼重开。

旧林诸子休移诮,已许孤云作计回。

现代文赏析、翻译

桃源观

檐下山光砌下苔,人间重遇眼重开。

旧林诸子休移诮,已许孤云作计回。

这是张咏第二次来到桃源观,面对熟悉的景物,他内心激动不已。在他的笔下,这一景观与“桃花源”相似,却又多了几分尘世的无奈与世事的沧桑。

首句“簷下山光砌下苔”便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山光指日光,而山光入檐上之屋,人即被包围于山中,可看到檐上山光。“山光”象征了作者“独来独往”的傲然情怀,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石阶之下青苔点点,幽绿掩映,“苔”为绿意,蕴含萧索冷淡意味;“入砌”谓掩映,结构工整自然而又新奇准确;漫步其中不难觉察,刚溢生机的叶片上面增添了些淡淡的青色“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山中人的观察细腻无处不在显示他的浪漫和对新事物无功的开放接受与排斥意识决定后面出现一系列与“世”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颔联“人间重遇眼重开”,此句中“人间”并非实指桃源观之外的世界,而是描绘出桃源观中的一种特殊环境。此处环境“重遇”又含有久别重逢之意。“眼重开”三字用得尤为精彩,表现出了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心情。在诗人看来,“人间”并非如世人所见般美好繁华,而更像一场大梦。如今“人间”中人再访“桃源”,看到的已不再是当年所见之景,而是人事已非的景象。而在这“人间重遇”之后,他们所感受到的也已不再是当年那种纯真的情感了。在经历了种种世事后,他们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苍凉和无奈。此句既写出了诗人对“人间”的独特见解,也写出了诗人对“人间”的失望之情。

颈联“旧林诸子休移诮”,这里运用了典故。“旧林诸子”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中人。“休移诮”谓停止那些流连忘返之辈对其发笑和嘲笑自己的一切非议吧。他面对世间万变并不恼怒怨恨,更不是沉迷于其间。在他看来世间再大,只有主动摆脱物质欲求而绝不是如黄粱一梦那样为了做官而有非分之心方可上知青天意而下尽五湖欢;“形有生焉非所能至也,念浮世之恒迁也。”离开对世界忘到造化的层面更上一个哲理的审美层面人类逃走它的痛苦茫茫哀中.“一回景升跃风笔表刚讦佗而无请黜议弥定俗民而后已,”惟求心灵的慰藉方使自己在艰难世事中坚定不移.对张咏来说虽也偶尔心忧,却很少多怒。胸襟坦荡如海乃能纳百川也;至此看来他对旧林的诸子已表示了自己的宽容也说明自己将去意已绝并且一往无前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至于他们如何看待自己那就随他们去吧。在这里他运用典故表明了自己对世事的超脱和对人生的态度。

尾联“已许孤云作计回”,此句以景语作结,暗合首句中“山光”意境,表明诗人欲归隐田园之心.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的理想情怀,诗人借“孤云”这一意象再次表达了自己欲归隐田园的愿望,“孤云”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常用来表达诗人的归隐田园理想,此处也不例外. “作计回”表现诗人去意已决,不容他人劝说.这一结句语尽而意不尽,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诗人就如此悄然离开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和恩恩怨怨与山林、山光、苔痕、孤云为伴去了……

整首诗境界浑然,格调清幽淡雅,情景交融而更显意境之深远,它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的理想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的深刻洞察和无奈之情。

译文:

山光洒满屋檐,青苔爬满石阶,

此间再遇知己,心情分外愉快。

从前那些朋友,不要嘲笑我移情别处,

我已像孤云那样,决心回归山林。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