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寄傅逸人》宋张咏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张咏

《寄傅逸人》原文

鸥鹭怜疏野,朝昏绕户飞。

有谁知此意,独立对斜晖。

落叶堆荒径,澄泉照白衣。

圣君方急善,应好下鱼矶。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鸥鹭怜疏野,朝昏绕户飞。”起笔便以鸥鹭亲昵之语,点出傅逸人居处环境的清幽、高旷。人以疏野自许,鸥鹭绕户,自然使人联想到他落落寡合,萧然自度之情状。同时,这就把他的精神,逼真地描绘出来。宋代杨亿论诗,强调气象要高旷,遗貌要离索,这对傅逸人的简淡之风是颇为契合的。此句是全诗神韵所在,后人多以点晴之笔道出其妙趣。

“有谁知此意,独立对斜晖。”诗人自问自答,借景抒怀,笔墨简洁,格调清新。前句设问,直截了当的问话,透露出诗人对傅逸人志趣的了解。后句作答,借景深情地表现出诗人对傅逸人的理解和同情。傅逸人虽然隐居在山林之中,但他的志趣又有谁知道呢?只有诗人知道。诗人选择夕阳斜晖这个角度来表现傅逸人的情怀,也是独具匠心的。因为夕阳斜晖,不仅烘托出傅逸人的落落寡合,而且也暗示出他的寂寞和孤独。这正是诗人所要表现的。

“落叶堆荒径,澄泉照白衣。”深秋的落叶堆积在小径上,清澄的泉水映射着天空的白云。前句从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突出一个静字;后句从听觉角度描写景物,突出一个净字:一静一净,正是高人雅士所追求的境界。末二句中又含有仕与隐的思想矛盾。“圣君方急善,应好下鱼矶。”颂扬傅逸人对国家政治所抱的诚意。“急善”“下鱼矶”,看似平易自然,其实这正说明了傅逸人的处世哲学:虽是置身山林之内而心驰天地之外。“鱼矶”,用大石载江边,可以垂钓或暂息处。“应好”两字韵短调转,可谓用心良苦地说出出处恳切之心和敬业报国的热望。表现诗人在转换描写角度和高低错杂叙述的过程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也是别出心裁、富有创造性的。这不同于清代评论家宋长白所总结的七绝通常的正路方法(一贯式),没有无穷曲折的结构;却充满千回百折之妙。其中有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思熨贴安排;因为通过揣摸对方的思想情怀吐出这两句深情款款的祝颂话;突出国事与人事际遇之道的思想核心也就应合天巧之时机契合的自然风味使人与环境又多几分充实协调一致的神妙内质效果,则不着形迹、高蹈独往之概便与飘逸无求的尾声和谐相应了。

整体来看这首诗别出新意,结构上却讲究统一,形散神不散.开篇的"鸥鹭"句类似画家构图,布白呼应照应之功无痕可寻,在尾句处画家魂归来时与读者重聚,不散而散,形神合一.诗中描写傅逸人生活环境的清幽,突出他高洁的情怀,再赞美两句突出皇上的急切心情,再是赞美傅逸人的敬业报国之心.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将整首诗的神韵集于一尾,而且颇具机巧.“急善”“应好”,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深的感情.不多一字而尽意.篇篇看来费意探思之处不多,成功地将意味辗转返顾其间,乃得其神韵所致.诗的主要内容是表现诗人张咏高尚的为人风范与人品.当然通过诗人选择的寄赠对象傅逸人则通过环境刻画表现再加之诗词主旨彰显与细节描摹亦可略窥一斑。

至此可以看出诗中融入了更多原味纯情的因素,这种无损整体品位的体现是否得体却无法去印证其真假与好坏.只能由读者自己体会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