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唐雍陶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雍陶

《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原文

二室峰前水,三川府右亭。

乱流深竹径,分绕小花汀。

池角通泉脉,堂心豁地形。

坐中寒瑟瑟,床下细泠泠。

雨夜思巫峡,秋朝想洞庭。

千年孤镜碧,一片远天青。

鱼戏摇红尾,鸥闲退白翎。

荷倾泻珠露,沙乱动金星。

藤架如纱帐,苔墙似锦屏。

龙门人少到,仙棹自多停。

游忆高僧伴,吟招野客听。

馀波不能惜,便欲养浮萍。

现代文赏析、翻译

唐代诗人雍陶的《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全文行文舒展,形散而神聚,绘出了一幅气韵生动、趣味盎然的夏日水边园林画卷。通过对景色之清美,事物之生趣,巧妙融于诗句中,突出作者爱此景色而必赏之、拟在此作清闲以畅情之愉悦心态。这是一篇境界宽绰而引人遐思的诗章,也是一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篇。

首联“二室峰前水,三川府右亭”,以山川形胜点题,描绘了西池北新葺水斋的地点所在。二室峰前,三川府右,交代地点的同时,也赋予了此景一份厚重的历史人文色彩。

颔联“乱流深竹径,分绕小花汀”,则对池上景象做了细致描绘,表现出自然景色的生机勃勃。“乱流”而显其动,“深竹”而呈其静,一“乱”一“深”,动中见静。“分绕”以见“通”,“小花汀”以显“幽”,清池环绕,绿竹通幽,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颈联“坐中寒瑟瑟,床下细泠泠”,以听觉形象进一步强化了水斋环境的幽静。水声“泠泠”如细雨洒落,令人顿觉清凉生肌。同时,“坐中”二句将视觉与听觉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展示了水声悠远、冷然不绝如缕,透过水波摇晃而入的清幽情境。

在接下来的两联中,“鱼戏”、“鸥闲”、“荷倾泻”、“沙乱动”,动词与动态之形容词结合使用,借景物本身的生机妙趣与参与表现的“人”(鱼、鸥)来暗示一个可供畅神适性的美好处所——那是人化的自然,又是自然的人化,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尾联“龙门人少到,仙棹自多停”,则将视线转向了西池北新葺水斋的周围环境。龙门之地少有人至,但这里的景色却值得游人前来观赏。“仙棹自多停”,既暗示了水斋环境的清幽美妙,也表达了人们对这种美好景色的向往和期待。

最后两联,“游忆高僧伴,吟招野客听”,则表达了作者对水斋的期待和留恋之情。在这里,作者不仅期待与高僧为伴,也期待与野客为友,一同吟诗作赋,共享这份美好的景致。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也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象征。

现代译文为:碧峰之前流淌着清流潺潺,此地却是三川府衙右边的宁静之处。涌动的溪流和竹林交错缠绕,小小的花汀似乎将池水分隔成几块。池边角上的小泉流淌不息,堂心宽阔的地形使人豁然开朗。坐于此处能够听到寒风瑟瑟之声,躺在床上则能听到细泉泠泠之响。夜里想象自己在巫峡的悠闲之中,白天则思念洞庭的广袤之景。此地的池水宛如千年前的明镜一般碧绿清澈,远处的天空如一块未被尘埃染污的玻璃一般洁净蔚蓝。看那鱼儿戏水红尾摇摇,鸥鸟悠闲展翅退飞白翎。荷塘里颗颗珍珠般的水珠四溅,沙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像繁星般闪烁。藤蔓如纱帐般缠绕在池边,青苔似锦屏般映衬着四周的美景。此处少有人至,但我们的游船却能自在地在此停泊。在这里游玩时能想起高僧为伴,吟诗时能招来野客倾听。余波不能惜别这美好的地方,便想在此养育浮萍般美好的情感。

此赏析力求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描绘和想象,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丰富。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