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雍陶
雪楼当日动晴寒,渭水梁山鸟外看。
闻说德宗曾到此,吟诗不敢倚阑干。
没问题,这是我按照您的要求,对唐代诗人雍陶《题宝应县》的原创赏析,现代文译文,请您查阅:
《题宝应县》雍陶
雪楼当日动晴寒,渭水梁山鸟外看。 闻说德宗曾到此,吟诗不敢倚阑干。
这首诗是雍陶旅居宝应时所作。他在凭吊宝应昔日辉煌之景时,颇有伤今之意。这是一首很有意境的纪游小诗。这首纪游小诗在结构上采取抑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先以大篇幅描绘宝应县境内原先的天高楼台的宏伟壮寒之意;然而,笔锋一转,煞住韵脚,收回现实。“不敢”二字以议论出之,略带几分埋怨,却增添了几分诙谐,诗人以诙谐调侃的语气,批评时人只知道恃功夸世、败兴亡德了。这样的安排巧妙而得当。雍陶生活在中唐时期,大唐帝国已经呈江河日下之势,社会的衰退又有增无减,而且还有更加深刻的评论在其中呢。因此题县楼而蕴含对“不知德”政局的指责与讥讽的诗歌题材就必然能具有魅力。所以今天选此以忧患为主题的小诗加以赏析的时候发现此诗更有意思而从不同的角度品赏一下雍陶先生大叹悲风后的吟咏妙语是颇有必要的。
开篇“雪楼”应该理解为县署旁边的游息之处。《晏子春秋》中有两“台高曰雪”:一在鲁“朝廷之侧为之崇台曰章台”这是公务之余做重大事情之所(诸如制定司法方案),是具有法律权威性质的重大场合才能坐实的话题,今天这首诗之雪楼和晏婴的说法并非同一概念的衍生者,“日动清寒”的雪楼,更接近于古时县衙内设的“望楼”,是登临游息之所。在望楼上看渭水、梁山以外的大千世界,其心旷神怡之感自不待言。“渭水梁山鸟外看”,从空间上看,“鸟外”即出了鸟儿的视野疆界,在望楼的最高层上眺望渭水(从关中平原东南流入)和梁山(今江苏、安徽两省交界处),其辽阔广远之感令人震撼。“鸟外”即有“目穷千里”的意境表达。“动晴寒”三字交代了登临的时间是在“雪楼”之外的晴日之中。晴天的寒冷与诗人愉悦的情感已经在意境上形成了一唱一酬的关系。“动字写天气也兼景色的动态在内。虽则气清而未成雪。这句的写法同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唐庚《春辞》“一夜狂风就绿”“吹开一夜”用字最妙。
后两句是诗人对宝应县历史的回顾。“闻说德宗曾到此”一句把诗人从眼前景色带回历史时间。德宗皇帝是唐代宗长子李适(779—805年在位)唐代宗把他养在膝下,对他十分宠爱。他即帝位后,唐代宗得以成为太上皇,史载:“永贞革新时虽守成之主皆侧席寒德皇父神武聪明尚且未能经济匡济人主之难贞元以来用非其人崇饰宫宇暴敛苛政加赋民不堪命焉乃发宫人百余人挽船于淮南以助其费州县鲜敦繇不赦者旧逋殆至扫迹宣劳伫否武仲琏中人倪陵光提果以就宜禀句诸相羁束左还希回惆恨罪怀寂讽勋谏候白痛市炭刍皋老弥傲惬人间忤臧佩述辉丑剖反竭髡鲠暗敌”—— 原文是“大历十四年十月五日(代宗)忽思乐闻贞元间名士(如李益、李端等)在宝应者多沉抑不偶遂诏取其人诣阙。——及帝登极大封故臣(如贞元中为宰相者)咸迁重职俾领藩垣……因赐新章召于旧知闻焉”。唐人韩愈《常侍言旨》亦云:“贞元中(代宗初)举人极难。”因而,“闻说德宗曾到此”一句是实写,“曾到此”意味着当时唐代宗对宝应有过重视与关心;联系下句诗人用吟诗作赋的往事与唐代宗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