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赠宗静上人》唐雍陶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雍陶

《赠宗静上人》原文

世上方传教,山中未得归。

闲花飘讲席,驯鸽污禅衣。

积雨谁过寺,残钟自掩扉。

寒来垂顶帽,白发剃应稀。

现代文赏析、翻译

赠宗静上人

世上方传教,山中未得归。

闲花飘讲席,驯鸽污禅衣。

积雨谁过寺,残钟自掩扉。

寒来垂白顶,短发岂能稀。

此诗展示了一位好僧人的风采,深得唐人风味。一个山中未得归,引起读者的联想。世上方传教,是僧人的本份,也是他自修的内容。但雍陶对这位山中僧人的描述,显然不仅仅是这些。一个未字,包含了多少感慨与期待。僧人已入空门,却还滞留山中,是因为没有得道,还须修行。然而岁月蹉陀,让人挂怀。这首诗从日常生活的一个小细节上,反映山中僧人的内心世界。他处在动静矛盾中,时时刻刻自我鞭策,可是还有那么一点无可奈何的颓丧情绪。

“闲花”两句承上诗的意思,用动中写静的手法,进一步描绘僧人的生活状况。他所讲的经文被闲花乱坠打断,驯鸽都弄污了他的禅衣,由此表现他动口、动手讲经时的情景。“闲花”、“驯鸽”两个极其轻松、极其悠闲的比喻,看似随意点出,却巧妙地打破诗的岑寂之感,使读者听到诗人在背后的淡淡叹息。驯鸽都使人不禁想象说:驯鸽落在他的衣服上,只须一掠手就轻轻拂去了尘土,而这位和尚的风神潇洒、衣着不俗的自负和骄傲却只能沉没在寂寞的空山之中。这里的闲花、驯鸽随手拈来,比拟贴切自然而又见巧思。清词丽句往往凝聚着艺术灵感。积雨两句写僧人所在的静寂环境。“谁过寺”写出他生活环境的冷落,“残钟自掩扉”则更加深了这冷寂之感。因为到了过午时分寺里就很少有人来往了。清晨的钟声尚且不能打破山中的沉寂,更不用说黄昏时的钟声了。“谁过寺”是问句,“自掩扉”是回答,而实际上是烘托出了一个格外清净的环境,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特有的烦恼。同时感到还有一种晚炊钟声韵之美,“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表达效果就不大了。“积雨”二字下得更是自然隽永。“冷暖皆宜夏替秋”,“去天尺五按笙州”。按这个高度也不算太低吧!而这些既是视觉上也是心理上的描写都围绕着一个“静”字作文章。“寒来”两句展示了他内心世界的活动:年华老去而无成,头发渐衰而心志未灰。坐禅的人身也衰老了,顶上的帽子也因为冷而收缩起来了。“垂”、“稀”二字炼得好。

雍陶这首诗表现了唐代禅僧的清苦生活和淡泊情怀。全诗不事雕绘,自然隽永,有一种清峭之美。这种平淡自然的风格对后世也很有影响。

译文:

世上佛教教义刚刚传播,山中岁月却难回家园。

闲花轻飘飘洒满讲席,驯鸽弄脏了高僧禅衣。

山中细雨何人过寺?钟声绵绵关闭了屋扉。

岁岁到寒时僧帽下垂都白如雪鬓发疏稀求道心不死禅衣无归期归期在何时何处却茫茫然此番的诗人也并不能体会诗中真意所以他才会有:聊结云泉伴岁寒的心绪吧!这也从另一面反映出了雍陶当时的身不由己的心情状态——作诗当随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的不同而不同——故其作品呈现给读者的虽面貌各异却异曲同工!这也体现了中国文人在时代的浪潮中坚韧的毅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吧!希望雍陶诗中流传百世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性格能够感染到现在的年轻人也能够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不骄不躁宠辱不惊的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吧!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