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袁去华
楼槛凌风,四边浑是青山绕。
水空相照。
天末归帆小。
家在江南,三径都荒了。
何时到。
暗尘扑帽。
应被渊明笑。
点绛唇·楼槛凌风
楼槛凌风,四边浑是青山绕。
水空相照,天末归帆小。
家在江南,三径都荒了。
何时到,暗尘扑帽,应被渊明笑。
译文:高高的楼台栏杆贴着微风,满眼是青葱的山峦环绕。水面空阔映射照映,天边船儿轻飘飘。
我的家在江南,等回家的那条小径也荒草丛生。
不知何时能重返故里?身上尘土蒙上帽沿,那会被洒脱的陶潜笑我忙碌。
赏析:此词以楼阁为抒情叙事的背景,或曰词眼,也是全词的枢纽。上片以写景为主,由高楼凭栏,见四周景色引出思念之情,抒发怀人之意。下片纯为抒情,由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形成艺术境界的深邃。
词中“四边浑是青山绕”的楼槛,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小楼”的范围进入自然境界,成了与大自然相沟通的站位。这里,“四边”即周围。“浑是”二字意言“全是”,一语双关,既可理解为青山连绵无际,又可视为词人思念之深广无际。同这“四边”相衬托的,是浩渺无边的无水空明、光洁平净的湖面。登高俯瞰,“一水绕屏山万重”,一切迷茫空阔而又有着非人世的超然神韵。“天末归帆小”,则表现了对遥远的人的思念,所谓思妇登楼。“归帆”点所盼望的人虽然将到,但是毕竟是遥远的事了。“家在江南”,其实,岂独江南;“水、天”明景寓意。“山重水复疑无路”,这个象征失望的消息传达得很机巧。一位青山下门环复的社区占据式家中:“三径就荒”。景物都有了人的感情色彩。“何时到”,并非疑问“什么时候到?”而是盼望之辞。“暗尘扑帽”与上片“凌风”相照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已非故我矣。”可见有远人之思,从登临望景到忆旧离开没有几个字的衔接转换,情节上显示出鲜明的对比;从而构筑了相当完整的画面,并且从这种重复和照应中不断加强所创设的境界的氛围,具有诗剧(古诗词可看作特情剧)笔调,完整中寓有叠合。用写实的词笔描绘具体的人物行为(通过造境),由抒情的人刻画、在同样的景象中“所见”与之相互叠合的对于有形事物的诗情(带有比兴的特点)。自然真切的情景增添了其实与深入浑成的诗趣、设问笔法似乎大雪纷飞扑面而来正是渊明高风远志的有力自我说明和逼真描绘!诗人画外音活活画出可敬可爱、思古慰今的艺术世界!境界意境都很宽广明丽和富有古典风情与清新淡雅的语言相结合妙合无垠;颇有神韵使人陶醉。以上所说并不是否定作者对于婉约派的传统技巧的一定程度上的继承和发扬(如“暗尘扑帽”等句);艺术创作往往是传统的继承与现实的发展辩证统一着的。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只有结合对每一篇作品的具体分析才能得到符合实际的回答。此词深得神韵之美妙在不言而喻!
这首词写的是登临所见、忆旧情怀,但以楼阁为抒情叙事的背景和线索贯穿始终。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由景生,意蕴深厚。“暗尘扑帽”与“凌风”相照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诗旷逸散外的诗情与高洁的人格给诗人以感发;此词抒写怀人之思和深广的感慨是以神韵和格调来体现的。词中境界鲜明、风调清丽、笔法圆熟、形神兼备而富于韵致;应属于婉约派具有某些传统的风貌。但词中陶诗化的人格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反映了诗人现实中的生活情趣和个性特征以及自我意识;体现了对陶诗某些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也应当纳入具有现代意识的词学研究的范围。总之这首词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人生哲